夏天_下大雨:
2022-07-22 weibo.com/1819428437/LDpT7uOL8

受害者心理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没有好处,一个人若是习惯性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那么他与身边的人就会陷入Karpman的“戏剧三角”。戏剧三角是由受害者、拯救者与告发者组成,这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扮演受害者,那么就会有人想要拯救他,也会有人指责他。那个扮演受害者的人会对这种关系欲罢不能,因为这是他熟悉的角色。(强调“扮演”两字)

要想办法把戏剧三角转变成“力量三角”。力量三角由创造者、辅导者与挑战者组成。受害者要变成创造者,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再退缩到“可怜的我”的叙事中;拯救者也要放弃自己被需要的渴望而成为辅导者,鼓励对方寻找答案;告发者要转变为挑战者,督促创造者执行他的计划。

这是转变心态的方法。当然,想不想改变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

夏天_下大雨:之所以没有把prosecutor翻译成加害者是因为加害者听上去容易让人误会这个角色是始作俑者,其实在这个三角里,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才是始作俑者,他需要有一个加害者来完成他的叙事。

Follow

微路:
2019-02-08 weibo.com/1746753625/HfIChb09d

没学会精炼地说话,转发区写不开,就专门开一贴记下点儿感想吧。

「崇高悲壮」作为美学基础分支(另一分支是「优美」),无论中西,在早期文艺中就存在,因此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刚需情绪。

崇高悲壮之物:有时是具体庞大的自然现象如山川风暴宇宙;有时是无形广袤的混沌感受如一系列概率凝结出的命运;有时是人自行创造又脱离个体掌控的抽象概念如族群共同体、极权。

人在此类物事面前,带着程度不一的颤栗甚至恐惧感,经心理过程转化,体会到特定的情绪快感,即为文艺审美。

创作者如果意识到这一基础法门且缺乏较高的文艺操守,就会像找到了「痛点」的广告营销,简便而重复地刺激这一审美情绪。

此类自发的、对具体或抽象庞然之物的崇高审美感受,康德在三大批判之三《判断力批判》中,开启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向。人不再是被动而顺从地感受崇高悲壮之物,而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美不在崇高悲壮的对象中,而在审美主体中。有限的人之认知,在无限广袤面前,调动理性,理解有限与无限的冲突中,人的尊严。

可惜先锋思潮的普及应用,比先进技术的推广,要困难太多。二百多年过去了,打完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还是沉湎在对庞然与威力的自发审美快感中,像洗了一次又一次快捷的情绪热水澡。

——+——+——+——+——

微路:
2020-07-10 weibo.com/1746753625/JaBdVeNm1

「审美」之为遮蔽或陷阱:架空真实,尽量遮蔽人的要素,抽离主体性共情的基础,将悲剧对象化为疏离的悲壮情绪体验,在对悲壮隔膜地感动中升华享受。真、善、美三特质,美排末位,是有道理的。

@betterquote 不好意思,無法不想起“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