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死亡前,农妇韦巧连与她的心愿

澎湃新闻 2022-07-31
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

农妇韦巧连又要上班了。洗碗厂车间闷热,透着剩饭馊味,54岁的她平日里没少和丈夫抱怨装碗、摞箱的疲乏,但6月25日这天,她还是骑上电瓶车,赶去离家近12公里的洗碗厂。
每月平均三千的工资到账,不识字的她会让丈夫再确认下,她想给儿子攒彩礼、攒房子首付,也给自己攒点养老钱。
下午5点,一切都来不及了。丈夫王启三去工厂接妻子下班时,看到她昏倒在厂门口附近的树底下,脚耷在路边,口吐白沫,热得一个劲儿往上喷气。妻子被送到医院后,直接进入了ICU。7月7日,她因重症中暑、即热射病引发的多器官衰竭死亡。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6月1日至7月12日,国内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河北、陕西等多地高温日数较往年增多5至10日。入夏以来,媒体已报道多个热射病死亡病例。
如今,距韦巧连离世已过半月,一道阴影仍笼在家属心间。

Vol.431 在人间|34岁装卸工倒在高温下 8.3万赔偿金是他最后的遗产

凤凰网 在人间Living 2022年08月09日
news.ifeng.com/c/8IKwf4hMx6w

《一个高温作业工人死在出租屋里》

浙江余姚最热的这天夜里,34岁的装卸工人张公前死在了12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他没有惊扰任何邻居,也没有向外拨出一次求救电话。

个别工友反映,早在出事前两天,7月12日,张公前就已有中暑症状,“热得难受”,想休息,但带班说请假要扣工资。于是,他在39℃-41℃ 高温下又连着加班了两天。余姚西货运站的监控,留下了他最后的身影,吃力干活的身影。

这位工友眼中的老实节俭、勤快能干的年轻人,多年用一身力气撑起一家老小的生活。如今他的死,成了这个家庭争取赔偿金的唯一筹码,而在谈判桌上,他所实际就职的杭州湾物流公司,不承认“工伤”一说,一度只愿出于“人道主义”补偿丧葬费3万元。

半个月后,张公前的遗体被火化后带回了安徽蚌埠老家。张公前究竟是怎么死的?生前经历了什么?家属最终也没讨到一个说法。

60岁农民工母亲高温下猝死 舍不得安空调 为攒彩礼连续上夜班

2022-08-12 极昼(狐鲤工作室 )
sohu.com/a/576144058_120146415

7月9日,苏州市气象台发布预报,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当天最高气温可达36~37℃,未来持续高温,提醒市民防暑。湿热的梅雨季刚过,34岁的农民工王远龙光着上身睡在出租屋里,吹着两个大风扇,一会儿就被热醒。身子黏腻,流汗的后背粘住了床上的凉席。一热醒,他就用凉水浇身子。一天要浇好几遍。

下午6点多,他再一次醒来,发现在旁边打地铺的母亲双腿冰凉、发硬。她身上没盖任何东西,一双布鞋垫在凉席下当枕头,电扇直对着吹。四小时前,王远龙还听见了她的打呼声,突然就没了反应,“咽气了”。

母亲叫于素英。在这个酷热的夏天,她在苏州一家电子厂里,已经连续值了10多天夜班。除了工作,于素英几乎没有别的生活——她要完成一个“任务”,即使冒着超龄、超负荷劳动的风险。

死亡率高达70%的热射病,谁最容易中招?

澎湃美数课 2022-07-22
mp.weixin.qq.com/s/8BzrqvCkxid

6月中旬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启高温模式,多地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7月6日开始,中央气象台已连续12天发布高温预警。

• 陕西西安,一名55岁的建筑工人倒在了收工回家的路上,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 浙江杭州,一名49岁的车间工人在工作时突然昏倒,抢救31小时后离世。
• 广东广州,一名80岁的老人因为居家通风条件有限昏迷送医,因热射病引发的多器官衰竭不幸离世。

今年入夏以来,“热射病”一词伴随着“抢救无效”,频繁地进入大众的视野。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其死亡率高达70%至80%,是一种致命性的急症。

最热夏天:35位中暑离世者报告

李想 极昼工作室 2022-08-20
mp.weixin.qq.com/s/QFqVZXTiAbd

橙色预警继续拉响。鲜艳的红,连成一片,呈现在全国气温地图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大部、云南东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

这天是7月13日,今夏诸多高温天中普通的一个。

江苏常州的一个外卖员死了,原因是中暑。他的新闻刊登在扬子晚报新媒体,没有更多个人信息,能知道的只是,7月以来常州二院收治的10例热射病患者,有一位是他。

同一天,四川成都也刊出一则新闻:一位年轻的外卖员在傍晚送餐途中倒地。他在报道里叫小郑,晕倒之前,连续工作了十小时,送到医院时体温达42℃,医生发现,“其多器官功能衰竭,伴有癫痫的表现”。抢救几天后,小郑仍在ICU,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热射病,中暑里最重度的一种,许多人今年才第一次知道它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天,新闻报道中全国至少已有35人因中暑死亡,分布在13个省份。

他们都是户外劳动者、车间工人,又或是脆弱的老人。有的被发现时已经死亡,有的抢救10余天亦未能挽回。最年长的八旬,最年轻的不过20岁。

准确的数据可能远高于35人。仅安徽阜阳市医院,截止到8月15日,共接诊54例中暑患者,包括18例热射病,其中7例死亡。8月16日一天,四川简阳市人民医院接诊了13例热射病患者,其中危重症5人。

关掉滤镜,听一下高温下四川人的哭声

张3丰 城市的地得 2022-08-23
mp.weixin.qq.com/s/juSeMP8oW4m

昨天下午,我正敞开门在高温中写稿,送牛奶的来了。他很抱歉地说:“你要的华西24小时今天没货,昨天限电停产了。今天给你一盒奥特兰好吗?”

今天早上在楼下菜店,一个太婆在结账的时候,收银员提醒她:“今天黄瓜是七块九一斤,确定要买吗?”

高温和干旱的影响,可能要比我们想象得深远得多。

川渝地区连续多日的高温,毫无疑问已经造成灾难。但是,目力所及,几家媒体关注的新闻,让人哭笑不得。我记得的大概有这么几条:

乐山大佛到底有没有“全部露出”?有视频说,因为干旱导致下面的江水位下降,乐山大佛首次露出全貌。于是,机构媒体做了好几篇报道,证明乐山大佛一直都是全部露出的,因为“全貌”就是从头到脚的部分。

四姑娘山的雪全化啦。有游客发布视频,说由于连续高温,四姑娘山冰川彻底融化。媒体采访到景区负责人,证明游客以偏概全,游客拍到的,只是他肉眼看到的,其实用无人机在上面拍,还有很多冰川没化呢。报道还配有专业人士拍的照片。

黄龙景区的水也干啦。有游客反映……景区出来回应,说水是小了很多,但是经典的彩池全都在呢。

重庆长江有没有干涸?有自媒体拍了视频说长江已经干了,媒体报道,你拍的那部分,不是长江主干道啊……

另外有一条重庆的新闻是,因为水位下降,过去一直在水中的石刻,现在露出来了。采访文物专家,说这石刻应该是清代的,过去可能是帮船夫辨认方向。

不夸张的说,这就是几家媒体称得上有影响力的作品,因为毕竟传播到了朋友圈。

在我看来,这些新闻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旅游视角”。人们把高温和干旱,看成是一种“景观”,而不是真正的自然灾害,于是才争论大佛的全身到底该怎么算,才去找文物专家聊石刻。

重庆的山火,让人揪心,而成都连续的高温也让这里一向有“地理优越感”的人们感到痛苦,但是,“川渝地区”并不是这两大城市,还包括广袤的土地,还有很多县市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川东地区的达州。那里和重庆一样热,过去10天,那里的居民在承受停电的痛苦,每天都停电,说停2小时,可能会四五小时。

在成都也有限电,商场和写字楼的空调停了,地铁里的照明停了一部分,路灯也停了——为了保民生和保重点企业,城市到处都在限电。但是,在这个“双保”背后,还有一个“保成都”的存在——四川很多农村,都在停电保护他们的省会。

虽然地处同一片天空,但是这次气候灾害却是不同的:在成都和重庆,这是大城市的高温;而在小城市和农村,这是高温加干旱,是真正的灾难。进入我们视野的是第一种,我们是货真价实的“城市化”,而乡下的声音被完全遮蔽了——那里的哭声,没人听见。

看到一个帖子说“农村很多老人热死了”。这样的论断,当然没法相信,热死了多少,他们是谁?我们看不到报道,实际上,我们甚至没有像样的统计。一个成都保洁工染上热射病死亡,会有媒体报道,而一个乡下老人在高温中去世,不会有人说他得了“热射病”——这是一个时髦的疾病,是属于城里人的。

下面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发生在成都不远的眉山市高家镇,其实也属于“天府新区”,但是它还是标准的农村。

朋友有一位亲戚,今年71岁,儿子在成都生活。老人的老伴儿7年前去世了,现在他是一个人居住。

8月19日下午4点,天气还很热,老人出门去田里掰包谷(玉米),中暑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在成都的儿子7点和他联系,怎么也联系不上,就联系邻居帮忙寻找,晚上9点,在包谷地里发现了老人的遗体。

朋友另一家亲戚,和这位老人也有亲戚关系。这家亲戚老人已经95岁了,儿子和媳妇也是老人了,他们夫妇去帮忙操办上一位中暑死去的老人的葬礼,把95岁的老人单独留在家里。

等他们回家发现,自家老人也去世了。

朋友的发小向他讲述了这两起悲伤的事。这位发小是一位“阴阳先生”,帮人办丧事和看风水,他说,就这两天,在上述两位老人去世之后,他又接到5个老人去世的“业务”——他们都在高温中死亡。

我们无法说他们就是“热死的”,因为都没有医学上的证明——只能说他们都是死在高温天气下。

眉山市下面的乡村,算不上偏远,也并不困难。但是子女进城,老人独自居住,也是常态。这些老人没有太多收入,虽然已经七八十岁,还要去田里劳动。他们当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很多都没有空调,即便子女给买了空调,他们也舍不得开。

这是这次高温天气下另一种真实。

社交媒体时代,气象灾害很容易拍出“大片”。央广网的记者,航拍了鄱阳湖干涸的照片,发现了一张“生命之树”,那是水干了之后的痕迹。本来是生命的消失,到他这里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想象。

这种浪漫化广泛存在。看一下那些重庆火灾的图片吧,我们在为火灾感到揪心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拍得真漂亮啊”——这是一个视觉时代,人们不自觉地为看到的一切美颜。

我想强调一下听觉。让我们试着去倾听一下哭声。听一下人和土地的声音。

限电后,临终的母亲和辗转的三个家

罗晓兰 何香奕 极昼工作室 2022-08-26
mp.weixin.qq.com/s/iMk2KjFtXVY

60年一遇的高温带走了川渝地区的大量河水和电力,各处空调关闭、灯光熄灭,人们涌向河道、防空洞和地下停车场,靠蒲扇、蜡烛和藿香正气液度过这个酷热的八月。

在四川达州,袁渠一家为了避开停电,带着食材和婴儿用品,在三个住处间“打游击”,停电了就去下一家,再停电又转运到第三家。有时刚赶到最后一个住处,又停了电,一家近20人闷在屋里。

家里八旬老人瘫痪在床,已经走到生命最后一程。她所在的中心城区连着一周每天停电,最多时停了7个半小时,子女们只能轮流给她打扇子降温,每次转移都生怕是最后一面。

高温下限电的成都 | 深度报道

苏子涵 张馨尹 吴琳 田嘉艺 王砚菥 北青深一度 2022-08-26
mp.weixin.qq.com/s/-ezi7LQjk4i

“(电流)只有5安,充不起来。”成都三环附近的一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里,一位司机对着刚开着出租车进来的杨华摆摆手。这意味着,杨华又白跑了一趟。

入行三年来,给车充电第一次成了难事。以往,杨华给车充一次电通常不超过2小时。但8月21日下午,他在一个半小时内去了10多个充电站,不是暂停服务,就是只开几把充电枪,充电站外排着长长的车队。

杨华经历的变化因高温天气而起。今年夏季,四川遭遇60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全省水力发电能力不断降低,电力保供面临“三最”叠加局面。

于是,限电开始了。8月15日零点起,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生产全停(保安负荷除外)。16日,成都市城管委印发通知,要求关闭全市所有景观照明、灯光秀、形象展示及非安全照明设施,包括LED显示屏的所有户外广告照明。同一时期,地铁、商场、写字楼、居民小区采取了各类节电措施,以降低城市电力负荷。

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告别了明亮的灯光、舒适的冷气、随处可得的电能,寻找着维持日常生活秩序的新平衡。

Follow

热 | 随机信箱

随机波动 StochasticVolatility 2022-08-31
mp.weixin.qq.com/s/y_-M04wiGK8

八月底的北京,暑热也被秋凉拂去,在初秋的夜晚,我们收到了这些关于热的来信,感受到热的不同明度和质地。

热是火光,温灼伤了地球的皮肤和毛发,永不熄灭的太阳在视网膜上烙下闪烁的斑点;热也是黑暗,在停电的夜晚,睡不着的人们坐在阳台上纳凉,没有一颗电灯与遥远的月亮争辉。

热是干燥,一个月没下雨的江南,水井泵上来的是裹着褐色泥沙的浑水,晚上九点的西班牙,路人的行人好像被烘干的海苔;热也是潮湿,凌晨五点的成都,从湿透的头发里醒来,吸一口清晨黏腻的空气,与一个每分钟都有更多人或北极熊的栖息地沉入海底的世界再次相遇。

热与许多事情一样,让我们远离了过去生活的常态。习惯了待在空调房里的我们,没想到有一天会沦为暂时的“气候难民”,每一个带着洗漱包和睡衣离开家的早上,都不知道晚上会在哪个还有电的地方入眠。热也与许多事情一样,让我们去反思维持这种“常态”的代价,推陈出新的消费品是否是必要的,灯火通明的城市景观是否是必要的,永不停歇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否是必要的?

正如孙歌老师在《从那霸到上海》的序言中写到的,“在灾难中付出昂贵代价的人类,同时也获得了一个残酷的机会,得以省察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观察和分析‘正常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不得已撕去外包装时的真实机制。”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