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的繪師

中村 ひかる(あめみや)
instagram.com/11ame19/

專門畫鱷魚的畫家,好像都只畫鱷魚,實際上也超熱愛鱷魚的神秘的人!美術大學畢業所以基礎紮實實力堅強,從超級精細的工筆鱷魚到超級可愛的Q版鱷魚她都會畫!不管是哪一種都好喜歡!熱烈推薦!🐊

翻Vladimir Arkhipov的《Home-Made Europe》,一本记录欧洲普通人创造/改造日常用品的书,形式是作品照片在上,讲述的故事在下(大部分是制作者,有时是使用者)。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形式让物/object重新和人连接起来了。这是让它和现代大批量工业制品区隔开来的地方:它是某个/某些具体的人的在这个世界上的延伸。这也是它开始脱离“物”进入“艺术/art”的地方:艺术总是关于讲述的,物是讲述的道具/prop或者媒介/media。即使是现代艺术的conceptual art也是需要物的,只是同时不让物成为fetishizing的对象,这种immaterial和virtual art是不同的。

很喜欢Jeremy Deller的序言里这段话:
Artists, myself included, are excited by this kind of production where the skill is in the leap of imagination to transform one object to another. This transformation is of course an artistic process, and looking at this book it's easy to get a sense of the thrill of this alchemy where two plus two equals five. Some of these objects are so raw they still have the energy of their creator buzzing around them. A note of warning though: to our rather pampered eyes many of these objects look like art, but in actual fact art looks *like*, if not aspires to be like, these objects.
也让我想起之前在象上还是微博上看到有人说“artist”在中文里没有一个对应的词,“艺术家”太高大了,仿佛没有什么惊人成就配不上用它,“艺术工作者”又太和工作/职业绑定了,更接近的或许是“做艺术的人”——ta做艺术,同时当然可以还可以做很多其它的事,也不一定以此为生(类似的还有painter、pianist之类,有时不禁怀疑中文语境里这种词汇缺失是否反映了社会对人的身份的(简单粗暴)评价方式,i.e. 成就高低、工种)。

p1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作为礼物一部分的糖果盒子在吃完后成为了回礼的一部分,而且这个糖果盒剧场又致敬了对方的理想,真是太可爱的小情侣exchange。

p2和p3都是手工拼凑的乐器,配合下面的故事让我重新想起音乐的本源:创造演奏者和听者的快乐体验,音准和技艺是support这个本源而不是凌驾于其上的(同情老中的学乐器小孩)。

(后面接评论)

到底应该在美国租房还是买房这个讨论的话题终结者来了,纽约时报推出的计算公式!此文免费,大家可以分享。

nytimes.com/interactive/2024/u

结论:按照我现在的房租和利率,租房十年省三十万美金。。。

Show thread

「漢文與東亞世界」是岩波新書系列中有趣的一本,作者是韓國人金文京。他在中文版序言中提到此书的英译已由UBC一位教授于2021年译出,但書名中「漢文」一詞沒有用慣常的 Classical Chinese 或 Chinese literary, 而是用“literary Sinitic”,并說译者寫了長序說明其緣由。這段插話引起窩的興味,為什麼要用一個指代漢藏語族的學術僻詞代替Chinese呢? 找出前言一看,原來英译者的苦心是:「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當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時,當一个特别强大、有时傲慢、甚至具有毒害性的民族主义情绪与之并存的时候,the term "Chinese"… is decidedly too modern, too politically charged, and too imprecise. 」
不知道🐘友們怎麼理解的,窩已經從字詞間讀出了很多⋯

If you own a Tesla, your car is covered in cameras that take images reviewed by Tesla employees, who share them with each other, joke about them, and make them into memes.

reuters.com/technology/tesla-w

Lt 笑死我啦…看过一个东欧的先锋派展和一个西欧的,东边的明显好看有意思些,难道是西边兄弟无病呻吟不出来吗

感觉先锋作家的精神状态领先世界。虽然我自己发疯时写的文学就很抽象,但最近读残雪的作品,读完就是摸不着头脑,她到底在写什么,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东西,这都什么什么。后来有一天,上了一天工,又冷又饿又累又烦,残雪写的东西突然全部涌上心头,我抬头看天,天是绿的,好像几十年没清理的大鱼缸,有个窟窿,哗啦啦下金鱼的残体,地板没完没了地哭,我低头看了看胳膊,胳膊连的不是手,是旋转的电锯,墙上全是喷射的血,原来我把遇到的傻x全杀了。

我感觉先锋作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东西,吃不饱穿不暖成天又累又烦,看见绳子就想上吊,看见条河就想投一投,偶尔幻想全杀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余华苏童这些人年长后就不写先锋文学改写实了,因为人老了先锋不起来,用王小波的话说人的一生就是不停被生活捶蛋,老了就像阉了的牛。我妈年轻的时候就很先锋,说话比刀子还利,成天寻死觅活的,我总觉得她像另一个王朔。现在老了也变成慈祥的老太太,在阳台上种花养草,冬天死了就换一波新的,心平气和,家具上都盖着青花瓷纹路的布罩子。老了就没有年轻时那种领先世界的精神状态了。

看到timeline上在讨论某个话题,忍不住再次搬出《七武士》里这句经典的台词:

“你们把农民当作什么?
以为是菩萨吗?
简直笑话,农民最狡猾,
要米不给米,要麦又说没有,
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
掀开地板看看,
不在地下就在储物室,
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
米、盐、豆、酒...
到山谷深处去看看,
有隐蔽的稻田。
表面忠厚但最会说谎,
不管什么他们都会说谎!
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
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最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

“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
是你们,是你们武士,
你们都去死!
为打仗而烧村,蹂躏田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杀反抗者,
你叫农民怎么办?
他们应该怎么办?”

@Tuilindo 有亲戚是做酒类包装的,他说他的工厂每年的流水要过亿,刨除所有费用后净利润大概三四百万,而每年的公关费也要差不多这个数。客户采购部门/高层的公关费也就几十万,主要是花在了对当地政府公关上。
而这些利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假酒厂,大厂的订单利润很薄但是都在抢破头做,因为接了大厂的订单后就可以造出同样的东西卖给假酒厂,这个利润就很高了。

最近总是听到死亡。昨天晚上,朋友问我还记不记得两年前在上海封着,她的一个朋友在夏天来临之前独自一人猝死在出租屋里。家属不能进沪,等封控结束过来,只领到了他的骨灰。她说,前两天,这个朋友的妈妈,在朋友两周年忌日的那一天自杀了。

这个男生单亲,他是独子,跟妈妈生活。他去世之后,妈妈几乎每天都去他的小红书留言,问他过得好不好,什么时候来接妈妈,妈妈每天都流泪,每天都吃安眠药就是为了梦里能和他相聚,说他是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他做什么自己都支持,给他过生日,快过年了别家的孩子都在为回家做准备,妈妈也在盼望他回家,问他玩够了没有怎么还不回家……

我看到从去年11月开始,她的留言就变成了倒计时:妈妈很快就去找你了,你一定要等着妈妈;还有65天妈妈就去找你了,再也不让你独自在外闯荡了,妈妈不会把你弄丢了;还有56天,你再也不用牵挂妈妈了;明天就是三月了,离我们的团聚又近了一天……

我看了那个男生的小红书。他长得高瘦,好看,懂时尚,经常去参加奢侈品牌的秀和展,喜欢买花,有一只小猫,幽默。2022年3月19号,他发了一个帖子,说2020年3月19号,当时他还是留学生,决定回国,从英国辗转曼谷回国到酒店隔离,长途跋涉41小时,转机三次。两年后的同一天,他又被要求居家隔离。他自嘲“有一种《开端》的意思”。后来者总是会问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再有一次,他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他很乐观,封控在家,也会分享看电影的感受,分享把寿喜锅意面里的蛋黄轻轻戳破的特写。盒马抢菜,他拿了一盆绿植,回家把它放进泡菜坛子里:“不如请春天和希望来我家暂住一周吧,如果有不幸发生,幸运的是我和绿色的希望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了”。

再往上刷,我看到他分享抗原自测的视频。那是他最后一次更新。春夏秋冬还在更迭,但是有的人生命的指针永远停在了26岁。时代的一粒沙,就这样把一个家庭压垮,灭顶。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