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较深的两条po 

一个是研究神学的,大意是人在世俗中难以把纯粹的爱给具体的人,反过来也是,但这种爱的心情却一直会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选择去相信神和爱神,由此达成自己对理想中爱的理解和奉献

另一个就是昨天看到讲burnout的po。疲惫并不是过劳,而是匮乏无趣缺乏刺激导致的。所以休息并不一定能让人恢复,人在静止中会失去活力而更加疲惫

怎么说…虽然我还挺嫌弃selfhelp一类的书但这两条似乎都能归为那一类

美国好远啊为什么不能从地球中间穿过去

副作用是有会这门外语的网友和我聊天总是assume我能看懂发给我那些外语图片…我说我其实看不懂,人家就不太高兴。
我只能自己偷偷研究很久才能看懂,实时聊天真是完全跟不上的呀

Show thread

听访谈,一个文学家也做翻译工作,译了一本自己完全不会的语言的书。主持人惊讶我也惊讶,转念一想这类似事我不是已经干过了吗!
每一句话要查好几个不同的词典和语法书,再看很多双语例句才敢确定。翻完要读几遍(真的念出来,还挺羞耻的)看看通不通顺。我还觉得我翻的比会外语的翻的好呢!

很喜欢看网友解释人的情绪想法。我没有这个认知,只是隐约有些很模糊的感觉。我直觉中的bs detector还算准,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会很快察觉,但不能够一下子解释清楚。看了别人说的话才明白,哦原来是这样,是有道理可循的

但我觉得这个和国内鼓吹的挫折教育不一样——这个事件需要自己对整个事件有尽量高的掌控力,自己能控制的因素越多,这件事对自我认知的帮助越大。因为在自己能控制的前提下失败,才能真正明确意识到“哦这里是我在当下无法达到的领域”——如果是被各种限制自由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那么这并不是主观的“用尽全力”,而是”有因素让我无法使用全力“,反而会增加无助感...我感觉国内鼓吹的“挫折教育”一直是后者:刻意地去捆绑或者折断翅膀,然后让个体以为自己飞不起来,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谦逊”品质

Show thread

来到电子捐款时代,世道越发复杂了。为了好人不因为捐款而被坑,化缘行业补充了一份 the eDonor Bill of Rights。在你上网捐钱之前,别忘了你有以下权利:

1. 第一次访问这个组织的网站,就能立刻清楚地知道组织的名称、性质、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使命、目标。
2. 除了网站和电子邮箱,还能得到组织的其他联系方式。
3. 网站上所有的第三方信息和标志都是准确、合理、及时的,有清晰的解释。
4. 知道捐款能不能减免税收。
5. 确保不会因为捐款而泄露个人信息、交易信息。
6. 知道捐款是直接给了指定的组织,还是第三方持有、转移。
7. 知道网站在收集你什么信息,信息怎么使用。
8. 如果这个组织的数据列表被出售、分享、出租、转移给其他组织,你有没有机会退出列表。
9. 如果你没有主动订阅,就不用收到电子通讯。

Ref: afpglobal.org/principles-edono

Show thread

转发自微博: https://m.weibo.cn/status/4539765599250367

---------------

最近我正好在看有关数学性别差异的文献,发现一一个很有意思的跨文化研究。

其实关于数学性别差异的研究一直是个大热门,已经被研究得透透的了,现在还要在这上面做文章得靠穷举。这篇今年刚发的文章,分析了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主要为了探究「数学自我概念」和「数学成绩」之间的性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跨文化差异。

数学自我概念(Mathematics self-concept)指一个人对自己数学能力的感知,也就是对数学自不自信。就全球的数据而言,虽然男孩对数学的自信心普遍比女孩高得多,但数学成绩(Mathematics achievement)整体并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这个跨文化相关研究的前半部分结果与多数人认知相符,大部分国家男孩的数学自我概念高于女孩,但也有少数几个国家女性的数学自我概念比男性高了一大截。其中女性比男性高最多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图一)

?这不对啊,东亚国家的结果都能理解,可阿拉伯是著名穆斯林厌女大国,怎么女生与男生在数学概念的差距的比北欧国家还多?——妈的,不用说,这研究肯定是接受沙特资金赞助了

紧接着,我又发现,女性数学自我概念比男性高的国家居然有好几个是中东穆斯林国家。随后我看到了数学成绩的结果(图二)。与数学自我概念基本相符——阿拉伯女孩的数学成绩也显著高于阿拉伯男孩。

要知道,这个研究的数据来源的是TIMSS(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量表发放、数学测试都是统一进行的。被土豪国沙特收买还有点可能,可被摩洛哥、巴林这种国家收买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吧。

文章作者对这一反常识结果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在沙特这样的穆斯林国家,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男孩女孩采用的是性别隔离式的教育模式。女生处在一个完全没有男性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学习,因此受到学科学习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男性擅长数学,女性不擅长数学)影响非常小。另外,在这种国家能接受系统教育的女生家庭阶层都不会太低。综上种种,导致了上述结果。

感觉这个结果挺令人深思的。

rt我感觉我这半年对精力恢复还蛮有心得的。去年我burnout了一整年多,但是最近我已经不太会感觉到慢性压力了,挺开心的,也干了很多事情。

1. 给自己安排玩的时间,而不是休息。休息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觉得什么都不做精力就会恢复,但那样的恢复通常是比较缓慢的慢冲,能耗较小,但是恢复缓慢,上限也低,适用于精力槽消耗殆尽时。但是人除了休息也需要玩,需要真的能让人有所期待和开心的事。玩才是快充,是吸氧,能调高人的精力平均值。因为娱乐是生物本能,就像养狗不能只让它在家睡觉,也需要跟他玩球,违背生物本能的事是不可持续的。“枯燥”和“无聊”的生活很难是精力充沛的。我体会下来更合理的方式是在到达精疲力尽的临界值前预留玩的时间和精力(是的,玩的精力应该是预算的一部分)。休息是备用电池,只能让手机开机,但是玩才能充满电。尽量不要等到自动关机再充电。

2.如果已经进入做平时喜欢做的事也什么都感觉不到,只要不做事就感觉到心慌坐不住的状态,说明神经状况可能已经有些失调了,自我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些失灵。反常识的是,在这时更不应该一直自己待着。除了寻求药物或者心理治疗,可以通过社交和感官体验来帮自己外部调节。有一派依恋理论认为,在我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成熟,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父母跟我们的互动进行情绪调谐,父母在这时是我们的外部调节器。在成年后,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依然有这样的作用。如果周围没有足够支持性的关系,也可以试着进行一些浅层社交,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感受人味,打破封闭的脑回路。感官体验可以是洗澡、做家务、接触大自然、听音乐、运动。总之是让人感觉到被唤醒的体会。运动可能特别有效,因为对人的专注度要求高,所以切断脑回路的效果特别好。

3. 仅仅是忙碌不一定会导致burnout,匮乏才会。解决匮乏需要的是输入。玩会输入新的体验。解压球、单纯的冥想、简单的感官着陆(分别识别五感的刺激物),在我的经验里可以救急,但是很难根本上改善burnout,因为他们不会带来新的体验。他们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我们的大脑很难记住他们。社交和感官体验是一个支持网络。人需要在自己调节不了的时候知道什么能帮自己调节。因为人类无法在真空里好好存活。支持网络不仅仅是说几句安慰的话或者大道理,它们也会输入新的体验,带来新的回忆。如果累到寻求放松和支持的本能已经有点支离破碎了,可以把自己过往经验里有用的记下来,列成一个个人清单。但精力纾解的本质是人需要在自己的生活里保留值得期待的东西。

我突然想起来查了一下大名鼎鼎的寄宿学校综合症到底是什么,结果准得我恍然大悟。感觉中文网络比较少关于寄宿学校创伤的资料,所以简单分享一下:

视频:youtu.be/FheGu2sIxUc?si=NxPvq5
同一机构BPF的文章:brightontherapypartnership.org

Joy Schaverien 发现很多在小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的来访呈现出了类似的问题,比如难以建立关系,尤其是在成为家长以后。

她总结了4种和年幼寄宿有关的创伤:遗弃(Abandon)、丧失(Bereavement)、囚禁(Captivity)、解离(Disassociation)

遗弃很好理解,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很多人在成年后完全没有意识到寄宿经历给他们造成了创伤(寄宿经历往往使人变得过分独立,对自己的情感比较漠视),但是当问及他们刚去寄宿学校的感受时,他们可能会回想起被遗忘的挣扎和痛苦。

丧失这个概念则让我觉得既很惊讶又恍然大悟。Joy认为我们通常称为想家(homesick)的情绪,对于那个年龄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bereavement。这是一个比较重的词,通常指丧亲。那个年龄的孩子被从依恋对象的身边剥离开来,他们缺失了那个发展阶段应有的依恋关系互动。我的理解是,本应有的大量的心智化沟通是缺失的,没有人在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跟他们聊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事,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件事和那件事意味着什么。也缺少人去照顾关心他们。甚至连应该有的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矛盾,他们都没有,他们连坏的亲子关系都没有了,他们的依恋关系变成了真空。

他们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无论是在家里的角色还是尚未成熟的孩童心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回到家再返回学校,这个丧失的过程就会再次重复。失而复得,又再次失去。很多孩子并没有机会好好处理这份丧亲之痛,只是把这份痛苦掩埋了起来,如果他们被告诫要坚强的话就更是如此。

囚禁是指他们进入了一个他们无法选择的环境,被迫适应那里的规矩、人际关系。因为寄宿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在英国的背景下的,很多会提到那边森严冷酷的惩罚,包括体罚。中国这边则可能对应各种不合理的寝室规则和校规,行政要求和宿舍人际关系。并且,由于这个环境是缺少关爱也缺少自由的,很多孩子可能无法好好释放他们的情绪,时刻压抑自己的情感。由于他们不想或害怕父母知道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形成分裂的自我,假装非常快乐,在家和在学校的自我变得分裂。但这其实是对自我的情绪暴力。

解离是指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通常用于应对难以承受的创伤或压力,可能表现为模糊对环境或时间的感知,感觉不到连续的自我或者对自我的控制,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陌生或者冷漠,退入幻象世界,或模糊其他的感官体验。在寄宿学校的语境下最常见的就是压抑感情,对感情不屑一顾,直到再也感觉不到。因为这些小孩可能在寄宿学校感到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没有人会帮助他们,如果他们展露情绪的话反而会被霸凌或者惩罚。

这些痛苦可能会转化成呕吐等躯体症状,也可能会让他们难以信任他人。最常见的后果之一是依恋上的损伤。他们可能很难跟人进入或者保持亲密关系,不自觉形成了对被抛弃的预期,并陷入强迫性重复。他们可能会对依赖他人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在咨询中可能会突然终结资访关系。总觉得自己不如一个人做事更好。

寄宿经历也可能导向一种精神上的兄弟姐妹情谊sibling group,这种感情可能会在家庭关系的丧失下变得尤其重要。大家可能会因为共同的丧失和环境变得格外珍惜彼此,也可能因此形成对集体更服从的人格。这种经历让很多寄宿学校的人更能适应军队生活。(太槽了)

进入寄宿学校的女性可能变得格外擅长照顾他人的感情和让他人感觉到舒适,但这是她们为了生存形成的人格面具。咨询师必须看穿表面的友善来严肃处理背后的创伤。她们也可能常常被耻辱感困扰,因为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少受体罚,耻辱感是主要的惩罚手段。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