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趁这两天有空,我用自己浅薄的学术水平来分析一下“六四事件”产生的原因
有朋友说图片压缩太严重,我把文章修改后放到了telegra.ph里。打开下面的链接就能看,好像需要翻墙才能看到,看不到的看我之前发的图片吧
由于资料匮乏,我尽量利用不带有意识形态的,相对中立客观的资料来分析。
文章里有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我自己的思考,大多数是很多学者的成果
我尽量没有使用很深奥的学术名词,也没有按论文的格式去写,为了不给一些学者惹麻烦 也没有做引用。所以也不要什么版权了,随便转发。

telegra.ph/Talking-about-Tiana

@cohen
我把你的文章粘贴到了墙内可以使用的write.as上~

write.as/8d2oaqix5pj0o.md
如果没有翻墙途径的可以用这个链接

@cohen 我觉得能输出信息、观点或者知识的都是老师👍

@cohen 看到文章中那些時間,離我近得離譜,但是事件本身卻又離我遠得乍舌。

@cohen 很谢谢你花时间写这篇文章!逻辑理得清楚,对我很有启发。看完后我有一些困惑,冒昧向你请教。
这其实也是我在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后产生的困惑。我时常感到,对这种复杂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客观分析,与对其中各方历史责任的讨论,这二者间存在一种张力。我认同你说的后期学生领袖中的强硬派谈判策略失当,他们有自身的问题和对悲剧应付的责任。但由此我很容易去想“如果学生领袖是富有政治经验的理性谈判者,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这也许是一个不该问的问题,没人能假设历史;但我直觉感到这样一种推论高估了学生改变情势的力量,也因此高估了他们应付的责任。当然,这一推论是我从你的文本中读出的implication,很可能是我曲解了你的本意。
换句话说,学生领袖固然可以做得更好,但这些人也是他们时代的产物。正如你分析的,整个国家的人民从没得到过学习政治参与的机会。这正如“先开民智还是先行民主”的悖论,没有经验就做不好,但不实践哪来的经验呢?正如你说的,当对立双方都由强硬派掌权后,悲剧就难以避免了;我想问的是,你觉得“双方的强硬派掌控话语权”这件事发生,是历史的必然吗?如果它本可避免,各方的责任又如何衡量?

@cohen 今天在时间线上看到你文章,回完我才发现这是你一年前写的了…… 总之如果挖坟打扰了很抱歉!还是谢谢你写了它! :blobcatheart: 你现在太忙没时间讨论的话我完全理解

@oieetlutins 我在读邓小平时代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傅高义用很大篇幅描述学生组织的策略失当,给人一种以长者姿态俯视在他眼里政治幼稚的学生的感觉。但是又觉得不能怪他,因为迄今为止,关于六四的史料,多数集中于广场上发生了什么,对于中南海那个black box内决策过程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严谨的历史学家,包括这篇文章,可能只能用更大的精力去讨论学生的责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高估了学生的责任。毕竟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不能用零星的回忆和野史去探究中南海内部是不是发生了“宫廷政变”,保守派是不是利用学生运动搞掉了赵紫阳、胡启立这批改革派,最终学生也变成了牺牲品,尽管这个可能性很大,但没有solid证据支持。这可能也是党史研究最大的遗憾,像杨奎松、沈志华他们擅长的领域都在外交史,很大程度上是用苏联解密档案反推党内决策,大师里只有高华能整合零星的史料,勾画出延安整风、思想改造的历史,虽然一骑绝尘,但那也是建国前的党史了。正是因为史料缺失,像“如果86、89的运动晚来几年,胡耀邦赵紫阳都更加掌权了会不会好些”这样的问题显得有点点空洞,很难有效去讨论历史偶然和历史必然,因为我们甚至不知道事实如何。

@XSTOBY “李鹏日记” 可以一看,算是比较内部的观点表现了

@cohen 虽然挖坟不好意思,但是我还是想夸夸这篇。这是我看到过的关于六四背景最深入的分析。要是有引用的一手资料就好了,但这篇又不是学术论文。感谢友邻!

@cohen 写的真好,很想分享给朋友看,但是没办法分享,急死我了 :notlikethis: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