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国人只是最近十几年才不再听电子音乐的。刚才翻了一下 2000 年代香港的电子舞曲:

陈慧琳《不如跳舞》,Acid Techno,303 甩的旋律今天听来都觉得敢玩儿;如果你觉得这首合成器旋律铺太多了不够 Techno,她还有首《替换》,直接 Techno 到底特律味儿了,歌曲中间和尾奏还常特意抽出两小节加段 Drum&Bass 的经典鼓组采样。

还有黎明的《看上她》《进化》《全日爱》,更猛的 Trance,打开的时候猛了我一脸,混音今天听都不觉得过时;连《Happy 2000》这种他最「口水」的歌里都能来几段 Big Beat。

这些歌,那些年是在《同一首歌》上反反复复唱的。这节目当时全中国人都看,所以不仅你听过当时最时髦的电子音乐曲风,你爸你妈你姥爷都听过。

为什么后来不听了?

这些歌的制作人叫雷颂德,查了一下,流行音乐不景气后,去做设计师了。绝大多数从业者的离开并不是铺天盖地哭爹喊娘的,99% 的从业者就是悄无声息离开了。

行业景气这问题不聊了,老生常谈,说另外一件事:2000 年的流行音乐黄金时代,是在行业景气 + 人们拥有道德感的双重加持下诞生的。道德感是指,生产者自觉把最新最好的意识和技术带到自己的产品里,消费者自觉去购买这些拥有最新最好的意识和技术的产品。

道德感与行业景气也并无太大关联,毕竟移动互联网景气的这些年,不道德的事儿我们也没少见识。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道德感的重要性还大于行业景气,如果道德感还在,再不景气的行业至少还能零散留下一些「百年老店」和它们的老主顾。

你可以设想一下这四种场景,给你想身处的行业环境排个序:

1、景气的行业 + 有道德感。
2、不景气的行业 + 有道德感。
3、景气的行业 + 无道德感。
4、不景气的行业 + 无道德感。

上面那个就是我的排序。我觉得我们更该担心的是人们的道德感还会恶化到什么程度,因为看起来这玩意儿再恶化下去,所有行业全完,我们的生活将被「坑人」和「被坑」这两件事填满。

· · Web · 7 · 6 · 18

@lianghuan 窩年紀比較輕 原來還有不被這兩件事填滿的時候啊

@lianghuan 有被这几个 MV 和国歌元素 dope 到。

@lianghuan 中国画行业,目前据我的观察可能是不景气的行业 + 无道德感。

@lianghuan 虽然对电子乐不感兴趣,但道理确实如此。

@lianghuan 想起来面试的时候和教授日本音乐行业的时候,讨论日本为何仍旧热爱CD和正版音乐,教授说他觉得value(社会学概念的value)很重要。我觉得音乐带来的效用(utility,一个经济学概念)很重要。结果还没相互说服就面试结束了。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