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na boosted

写了写 33 岁高龄终于接收到 ADHD 治疗的事儿,两千多字所以折叠一下:blobcatheart: 

这事儿就很难跟我妈解释。

「妈啊,你猜怎么着,你这熬住了十二年应试教育熬过了高考的大胖闺女我啊,刚确诊了多动症。」

其实也没有,跟她举了两个例子她就理解了。
小时候跟我妈坐公交车,我总是看着窗外「发呆」,我妈常常试图跟我聊天,并且反复鼓励我要外向、要多表达,不要沉浸在白日梦里。到了跟心理医生讲成长史的时候,我才知道 daydreaming / 白日梦 是一个蛮常见的 trait / 性状,很多 ADHD 人都有。
另一个例子或许稍微特殊一点。大约是小学高年级那几年,有时做作业卡壳,突然思路断了,就要喊妈。常常是我妈一进屋,把我刚刚还毫无头绪的题目念一遍,我就突然又懂了。这个状况并不完全贴合任何一种常见的 ADHD 性状,但我猜亲妈的在场给了我已经半关机状态的大脑新的刺激,于是大脑就又能工作了。

在被正式确诊之前,我都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是 ADHD 的可能性。就像很多其他浑然不觉带病生存到成年的病友一样,我会觉得说,我小时候上学听讲那老认真了,小手背后,大眼睛忽闪忽闪看着老师,把老师能看毛了。我怎么会有「多动症」呢?
然而就像发烧只是感冒的一个症状一样,刻板印象里小(男)孩的上房揭瓦只是 ADHD 的一个症状。我感冒就从来不发烧,而我童年时唯一能跟「多动」沾边的行为只有一条:进入青春期之前,您胖乎乎的小朋友我在婚礼上跳舞是停不下来的,只要有音乐就有我,满场飞。但是我们这个文化毕竟有史以来能歌善舞,没有人会怀疑说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

根据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专家 Russell Barkley 博士的观点,眼下被称为是 ADHD 的这个状况呢,归根结底是大脑的 self-regulation(暂且称为「自控力」)没有发育好。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些人发展出行为管理的问题(多动,impulsive / 冲动),注意力管理的问题(表现为 inattentive / 注意力不足和 hyperfocus / 过度专注),还有很少被提到但其实很重要的一项,是情绪管理的问题。

以现在得到了有效治疗的状况去和过去比较,我才清楚地感受到我的情绪问题曾经是多严重。我常常觉得每天什么都不做就已经很累了,因为脑内有十二匹狂奔的野马需要被拢住。有时它们齐力奔向一个愚蠢轻率的决定,大多数时候则是冲突、碰撞,留我在中间。就,中亚传统娱乐项目骑马叼羊,是吧,很多时候我感觉我是那个羊。
毕竟血肉之躯,每日在脑内被五马分尸也不是办法。于是我和很多病友一样,发展出了焦虑和抑郁。听起来都是病,但对我来说,至少短期内要算做以毒攻毒,帮助我对外呈现出一个「正常人」的形状来。

接受治疗之前的我,有抑郁状态来对冲多动和冲动的行为,抑郁了自然一切都慢了,那么这部分问题的负外部性就比较可控,至于自身内部的左右互搏呢毕竟外界看不到,自己慢慢消化。
类似的,没有得到诊断和治疗的野生 ADHD 患者常常有很严重的执行力问题,一般表现为「拖延症」,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无论这个任务是「起床后洗脸刷牙」「打电话预约牙医检查」还是「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周五下班前提交周报」,对我来说,都是在一些高高低低的透明的墙背后,有时我可以迈过墙去,很多时候不行。这时候焦虑可以帮到忙,用蛮力把我生生推到墙对面去,虽然过程痛苦,但是毕竟任务完成了,内心感受什么的并不重要。

我拖着我的小驴车上坡,别人也拖着他们的小驴车上坡。我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我,我的小驴车轮子是方的。我只看到别人健步如飞,所以我也必须健步如飞。虽然有时我也忍不住想,诶,真的应该就是这么累的嘛?别人好像没有这么累的样子,但是也许他们也和我一样累,只是也都和我一样不说而已?

带 ADHD 生存有很多困难的地方,但像迟到、拖延、多动这些容易被观察到的特征,相对来说容易解释,虽然也很容易被轻视(「就这还是病了吗?那岂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点 ADHD?」)
很难解释的是与情绪有关的困难。在得到治疗之前,我总是需要非常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消化负面情绪,同时负面情绪的强度常常与触发这些情绪的事件严重程度远远不成比例。
比如,上午上着班接到一个查户口的电话,接着一整天都满心暴怒无法工作,又比如,把上司讲「你最近状态不太好」,直接理解为「我们看透了你这个垃圾冒牌货,你不配这个职位和薪水,赶紧收拾走人不要等到我们开除你」,于是焦虑抑郁惶恐不安,状态更差了。
很多时候我甚至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这些情绪过程,脑内会有一个似乎是客观的视角在观察这些发生,并且意识到这一切,都,似乎,也许,不太「正常」。但我有记忆以来都这样,我不知道不这样是什么样,以及,唉,也许我们蛮族就是比较情绪化一点,毕竟没有五千年教化,再加上我又是个女的,女的毕竟天生就是激素的奴隶,这样子。

就这样拖着方轮子的小驴车,一路磕磕绊绊到三十几岁,经历了 2018 和 2019 年,到去年终于知道不行,知道我已经在死胡同尽头的铁屋子里,靠自己是撞不出去了,这才开始寻求专业诊断和治疗。
中间的过程以后再说,快进到今天,吃上药正好要满两个月。

一开始很不适应,十二匹野马没有了,透明的高墙没有了,左右互搏的情绪也没有了。新长出来一些手脚似的,或者是从功能机(还有人记得这玩意吗)换成了智能机,一边隐隐觉得自己能做很多事情,一边茫然地承认自己突然不知道要如何「做」事情了。
犹如得到一笔意外之财,一夜暴富,知道自己可以消费消费,但毕竟穷了一辈子,也不知道皇后娘娘的红糖窝窝头哪里有卖,更不知道这意外之财算多还是算少,是能买房自住啊,还是能给村里架桥修路?
茫然的是,我还有拴野马的农家手工粗麻绳,由本地自产原生态无公害抑郁情绪制成,推高墙的重型推土机,由高度提纯的焦虑驱动。这都是我花了很多年才凑出来的工具,一夜之间就没了用武之地。

中间经历了几次调整剂量,以及一场几乎凑满两周的重感冒,我的状态偶尔有反复,但大体上是在变好。
不写下来怕忘了,所以写一写。并且呢,想到要写一写,竟然真的就坐下来写了一写。
超厉害的。

lianna boosted

没想到昨天看的讲少女漫的视频引起不小的讨论,肯定有人跳出来说上纲上线,但是我觉得原po我很赞同的一段话就是,并没有人拿着一本书告诉你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都是在这样潜移默化中渗透给你,女生就是容易嫉妒,女生就是喜欢做心理测试blabla,同时也在渗透给男性,你做这样的事,你被当成女孩子就是很羞耻的。
如果身边有小孩子的话就会更加敏感,我姐的小孩背古诗,织女就在那里织布,我就总有一种冲动,想去告诉她还有花木兰,但是这样就能阻止这些渗透了吗?就算暂时不能,我也希望这样的视频,这些“上纲上线”能留下一颗种子,到合适的时候发芽。

lianna boosted

红黄绿联合执政下的德国终于有了点现代国家的样子,比如这条有关家庭政策的改革让人欣喜:责任共同体(Verantwortungsgemeinschaft)— 为婚姻之外的“自我选择的亲缘关系”提供法律保障,最大化家庭形式的灵活性和个人的自主决定权。具体的情境有比如:多个互相没有婚姻和血缘关系的成年人(如果有小孩,也可以共享孩子的抚养权),合作养老的老年人,互相支持的单亲家长。
家庭是人们自愿地,长久地为彼此承担责任和提供支持的地方(Familie ist überall dort, wo Menschen dauerhaft und verbindlich füreinander Verantwortung übernehmen. ),与性别和是否有婚姻关系无关。

lianna boosted

毛象上推荐跑路德国的Po真的很多👇。个人感情上我当然欢迎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德国,我自己也很庆幸能定居德国。但是我也深知自己经历的不可复制性:一是我运气还行,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二来我也吃了不少苦头,深知这条路不容易。下面这几点我从另一个角度说说,不是反驳,只是补充一下信息方便大家权衡。1.德国公立大学不收学费,但很难毕业(当年我母校的准时毕业率是10%)。所以学费省了但生活费可能要多留几年预算,还要考虑时间成本。2和3. 德国确实没有年龄焦虑(还不是因为毕业难),毕业后有拿18个月(不是两年!)找工作签证的机会。这里多说一句:没在德国上大学的外国人也可以申请6个月的找工作签证,找到了就有工签!4.拿长居的年限本身和行业没有关系,是因为欧盟蓝卡的持有人可以早一点拿到长居。而欧盟蓝卡的收入门槛跟行业有关:稀缺行业(工程师,IT,医疗等)税前年收入要达到41808欧元,其他行业53600欧元。5.数字隐私保护,性别平等和反歧视做得在欧洲算很不错,福利保障齐全。不过数字隐私保护这点也会经常拿来做挡箭牌,而不肯在信息化方面做一些改变,直接导致德国今天的信息化程度和基础建设可能只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我那么害羞也因为我那么窘迫

lianna boosted

德国毕业难度的话…我觉得大家就自行掂量一下自己在国内的成绩吧,如果在国内成绩尚可的话,来德国也不至于很难。德国毕业率我觉得水分非常大,这里面有很多不把正经上课拿毕业证当回事儿的德国人,他们可能想吃学生证福利,所以尽量拖延,每学期就上一两门课,还不好好考试。他们也没有国内那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按部就班的概念,有人读个一年就换专业,再读一年又换专业,或者读到一半去工作了,读到一半不喜欢转去职业学校了,这种人能按时毕业才怪了。我觉得中国学生真的很急,一学期能塞多少课就塞多少课,也不打工,就想早点毕业,但德国这边不按时毕业还蛮正常的。
毕业率当然跟难度也有关系,不清楚大家来德国是想读本科还是读硕士。如果是硕士的话其实难度正常的,本科才会难很多,但我觉得这是德国大学本科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他们的课不是能水过去的,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加上基本不收学费、可以随意换专业&转学、可以同时读多个学位这几点,我认为对于诚心求学的人是重大利好。难度也跟学校有关,有些大学不仅考试题目不难,还允许学生多次刷分。还有些专业也会比另一些专业难,所以可以多听听看学长学姐的经验。如果只是想混毕业证的话,可以考虑英授硕士,难度会低一些。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内心逐渐崩塌,只是逐渐感到痛苦和麻木,直到有一个契机让他们再无法逃避的认识到这一点。

lianna boosted

没办法用看戏的心态看瓣女,毕竟我还没成功跑路,我和瓣女应该也没什么不一样

lianna boosted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