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辞旧迎新,此起彼伏了一下。

觉得自己走的每一步都阴差阳错,非常坎坷,主打一个曲线救国。每一步都是,好险。

其实喜欢学文科,但是在大环境影响下读了理工科,大学又学了冷门天坑专业,眼看就要完蛋了,但出国贼好申奖学金又多,基本上是求你来读,所以就来读phd (不读phd 就很难拿全奖,读不起)。读完之后又不想混学术,就去找了个实习,因为擅长面试,顺利找到实习。虽然实习得贼差,但是成为了简历上重要的一笔,工业界的面试只有一个,也顺利拿到了offer。

如果当时没有读这个phd,没有做这个贼差的实习,就拿不到后来这个 offer,也是赶上了运气好,公司那时候就想招个这个领域的专家,直接给办 h1b + relocation 把我弄来了纽约。缺点就是因为是专家技术岗,scope 非常窄,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里,竞争激烈上升渠道窄,干了三年才升一级。

这时候在公司视野也打开了一点,抓住机会在本组转去了做产品创新方向,虽然还是专家岗位,但自己建立了一个很小的 technical program,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我,也拓宽了领导的scope给他增加了很多额外的业绩,于是一年之后就顺利又升了一次。

然后公司就re-org了,因为支持的产品里有两个都被分到了大品牌下面,就被分到大品牌的组里,接触到了更多种类的产品,visilibity 很大,但是做的东西非常浅,很无聊,再加上 team 里全员傻逼,所以来了六个月就开始寻思如何maximize 这个组里的经验,与其在这个组卷升职(which 需要抓住大项目,而且做出真正的业绩),还不如什么都沾一沾,多看看多学学,装点一下简历,然后找机会换岗。

然后就换岗了!如果不是在这个新组一年的新经历,简历就会太单调,也不会成功换岗。

工作这几年来,路线基本是 纯技术支持岗 — 产品创新的技术岗 - 产品创新的strategy 岗,对技术和知识的要求是越来越低,visilbility 是越来越大。呵呵 Corporate America.

Follow

@LittleGoosey 确实,回过头看觉得虽然不是说每一步都是最佳选择,但也都挺值得的。但当时每一步都感觉很迷茫!

· · Web · 0 · 0 · 1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