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交换生活中,陪伴我最多的朋友是一位小学时就从国内移居新加坡、并早已拿到新加坡绿卡的女生。或许是因为受教育模式的影响吧,比起所谓的“中国人”,她给我的感觉已经更像一个“新加坡人”。而当我知道她在新加坡生活十多年,(初中时就有机会)却至今没有换成新加坡国籍,并交着NUS非本地生的高额学费时,简直惊诧得说不出话来。后来逐渐了解到了原因:她父母肯定是准备回国养老的,而她觉得新加坡狭小炎热、不宜定居,理想是赚够了钱后在上海买房收租,过上无忧无虑的中产生活。

再后来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她会有这种想法:自小学之后,她只有寒暑假时会随父母回国探亲、旅游。而她对“故国”的印象,是她在张家界景区看到的山川,在内蒙古草原上看到的星河;是在重庆酒店里独享的酸辣粉和芒果冰沙,是大连几十块一人的海鲜自助;是三天送到的淘宝快递、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以及与亲友相聚的亲切温暖……而普通中国人在升学、就业、定居中历经的折磨和苦难,对她而言都是全然陌生的。仔细想来,我的不少同学似乎都是如此——之前之所以和其中一位有过一些小小的争论,是因为当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她仍对“疫情后”的中国经济怀抱乐观。但后来联系她自身的选择,也猜出了个大概:我知道她并无跑路意愿,读完英硕后是要回国继承家业的。她更适应国内的生活,有无法割舍的人际关系,父母也会把她的未来安排得很好——而对国内部分现状的轻微不满并不能抵挡这一切对她的诱惑。衣食无忧的中产小孩一路顺风顺水,从未经历太大的波折,又为何要走出舒适圈呢。

但当我正要以一种“尊重个人选择”的心态面对这一切时,上海疫情出现了,一些终于流传到ta们眼前的资讯带来了意外的转机。几天前在瑞典的公交车上,那位新加坡的女生毫无预兆的、很突然的对我说:“我已经三年没回国了,我在想我对祖国的爱是不是我幻想出来的”。因为她从各类帖文中了解到了上海疫情管控的现状——而她知道上海已经是中国最好的城市。她同样看到了那篇有关“美国律师为回国探亲被迫隔离三个月”的长文,这彻底打消了她暑期回国的念头。

然后她很认真的告诉我,她交换完回新加坡后,准备开始办加入新加坡国籍的手续了。

这实在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我连忙说是啊对啊我也这么觉得,并积极的分享了更多资讯。我觉得自己确实应该相信一下人类的常识和本能:时至今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觉察到气候的转变,也会听到那些距离自己越来越近的哀嚎。疫情尚未开始的时候尚能心存幻想,觉得底层的苦难太遥远,无论如何都不会波及自身。但疫情第三年,上海,这座集万千光环于一身的国际大都市,它暴露的狼狈和腐败太过刺眼。只要能看到真实资讯,那些仍对故国心存幻想者就不可能不扣心自问:那些我无法割舍的繁荣与便利还能维持多久?我所热爱的祖国,在未来几十年的岁月里,真的还是一个“有钱”就能安居乐业、岁月静好的地方么?

Follow

@Zoyster 上海的画皮掉了,说实在还是让我相当惊讶的。虽然已经在猪肘子组成家庭,我其实是做好心理准备远远看着上海的超级景观消费社会蒸蒸日上的,秩序垮塌的速度当真没有预料到。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