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ve.bar is part of the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 powered by Mastodon.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

Server stats:

3.2K
active users

Learn more

速冻橘子皮

中国人对自己和自己人都很苛刻,有一个体现是对英语的使用这件事。我经常刷到一些视频,类似“不加冰的地道说法”;“你还在这样说帽子吗,大错特错”;“你知道我来月经了怎么说吗”。

我点进去一看,来月经了那博主说的词我从来没见过,甚至不太认识,也没这么说过。不加冰,博主说是“straight up”。不能说是纯放屁但是你去买咖啡的时候说straight up大家都会觉得挺奇怪的。straight up或者on rocks是酒吧常说的,但是并不针对客人,一般只有调酒师会这么说,属于“术语”,行话。客人说什么都可以,99%的客人都说no ice。买酒的时候你也可以说straight up但是并不会有人因此觉得你很懂,也不会因为你说了no ice对方就觉得你说得不对。没人在乎其实。

还有一种视频是教发音的,比如伦敦音应该怎么吞音,怎么发音更美式。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白人中心主义吗?

这两类视频我看到都会点不感兴趣。

还有很多人喜欢隔着网线纠正别人的语法、拼写。噢我今天早上还看到一个帖子就因为instagram的缩写到底能不能用ins,底下吵了三百多条,最赞说缩写成ins很土。而有意思的是,反驳她的人举的例子是自己加拿大朋友就说ins——英语母语者用了,这才可以作为例子,而不能仅仅出于“谁想用什么用什么”。

这是一种做题思维,是应式英语的思维。不能说全错吧但其实没什么用。好比seldom这个词,英语教材里肯定有,你学它也没坏处,但我几乎没见人用过,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

但语言它没有标准答案,不是说白人的就是最好的,它就是一门工具,跟锤子扳手一样,学是为了用的。而真正用到这门语言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便你说得不那么准确,语法和发音甚至也有点问题,但并不影响对方理解。比如我前两天卖车,fb上有一个智利哥们想买,他说这周准备来奥克兰,来了会联系我。但是他把prepare打成了pretend。不过我看懂了。后来他来看车那天,问我之后准备干啥,那个prepare他又说成了pretend。我没有纠正他,因为这是小问题。他有一天会自己发现的,如果他没发现,说明大家都懂。那互相懂了能交流不就是这个语言的用处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我从没见过其他族裔的人像中国人这样在意发音用词是否地道正宗,是不是靠近native speaker,有没有得到英语母语者的认可和夸奖。甚至有很多族裔的英语发音是以口音重闻名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英语国家交流、生活、学习、工作。我听过很多种口音,有些人确实说得不那么好,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像中国人这样自谦,总是把“sorry for my poor English”挂在嘴边。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要为这件事感到抱歉呢?如果一个白人说你英语口音重,你甚至可以告他racist,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对自己要求这么严苛呢?

以及我不认为有中国口音这件事有什么问题,我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件事一点都不想掩饰,也并不感到羞耻。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英语口音,英语是世界语言,谁规定伦敦音是唯一标准。就好比中文也有很多种口音,谁规定北京话是唯一正确的?

@giggggle j就是没有印度式发音

@giggggle 是这样的。之前被推荐一个视频,点开内容有一段是男生要带他的美国人太太办中式婚礼在选婚服。女生不喜欢店员推荐的明制的,喜欢唐制的,因此来问男生。男生说,婚礼是一生一次的,当然选你喜欢的。女生听了很高兴,确定了选唐制的。男生说的类似是 “it’s one lifetime only one wedding”,这时候弹幕里开始各种指正 “应该说once in a lifetime” “太中式英语了吧” 吵了满屏幕。美国人太太都没有指正和嫌弃她老公的英语,弹幕后的这些人发现她开开心心结婚,并且准备今后都要和说“poor English”的中国人生活,可难受死了吧

@giggggle
作为以前英语系出身的人,感觉中国语言专业的人普遍有语法和口音焦虑症,以及对口音有一种很殖民主义的思维。英语的话,英国RP吊打美国南方和澳洲土鳖,同时南亚和非洲口音绝对是鄙视链底层。。。

@giggggle
不加冰那个,我甚至看到一个老外教英语的账号特地发了个视频说,就是no ice😆

@giggggle 我英语一直都是无压力随便说,也经常当面说等一下我查一下字典。但是每次只要中国人在我附近我就会很紧张不安,不想开口……很害怕会被他们背后嘴我口音或者语法QAQ

@giggggle
英语媚外的白人中心主义还有个典型表现:
明明是中文的人名/地名,结果中国人读出来,发音偏要照着错误声调来,整得老外发不出四声似的--
比如 杯竟、乌韩、腰命 之类的。

@giggggle 俺们老中,到了凡是看见中国人贴英文,一定会扑上去找错的地步,考试考疯了的感觉。以前混论坛,一个帖子一个帖子的,就特别突出。人家跟老外老公发生了大矛盾,贴老公邮件请大家评理出主意,结果一大半给人英文纠错,结论这老外英文不怎么样。真的,所有其他国移民,没人议论谁谁英文不好,口音重。老中真的是病如膏肓。

@giggggle 我现在就每天用塑料英语跟店里的客人尬聊😂

@giggggle 我感觉这是一种做题家思维,首先是必须有一种正确答案,我们的目标是答对或者无限接近正确答案。然后在别人给出的不同答案中,也有85分和65分的差异。65分肯定被鄙视啊,也太烂了吧。

@giggggle
你国人特别执著于英语口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英语时能否接触到“真正的”英语,还是只能从课本上死记语法的哑巴英语,这在你国,是阶级差异,是区分城市中产小资和小镇做题家的界限。那些标榜“英语口音纯正”的老中人,有很多其实是在变相炫耀“我小时候学的是纯正的英语,我跟死记课本的小镇做题家不一样”。

@sabishizhiren @giggggle 从另一个角度,纠正发音是对娃儿们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种微小的打击,这种微小的打击增多的结果就是娃儿们不愿意开口说英语……那么能标准口音的,会获得相应利益,也是比较高素质的韭菜。算是一种筛选机制吧。

@sabishizhiren @giggggle 是贫穷的表现啊,还把一门学习门槛不高的语言作为阶级划分的象征。

@giggggle
可能是比较我个人的看法,国人对于英语这种过分执着的表现可能是因为简中完全不避讳“歧视”,反而把一些其他环境中隐藏起来的问题堂而皇之地放到台面上来说了。

就英语口音这一点,是真的存在歧视的,2022年Queen Mar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份研究表明,有更标准的“伦敦腔”的人能获得更好的生涯晋升机会。因为这种标准的口音往往是受到良好教育的象征。相对,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的口音得到的社会评价就较低。
Link:
qmul.ac.uk/media/news/2022/hss

我个人也被教授提醒过,吃饭不要说「メシ」,用「食事」的表达更好,因为很容易从语言表达、口音等判断出说话人的出身,从而被差别对待。

而这些事情无论在哪个国家,一旦暴露到台面都是大问题,本国人按下不表的倾向也很明显。但作为被拷打惯了的老中,自然早领悟出了其中的潜规则,又由于没有对于“歧视”的批判环境,将这些作为“生存守则”一样整理成了“知识”来传播。对同胞外语过度地关注既是“不按守则来你会被吃人社会吃掉”的关心,又是主动维护这一潜规则,跻身于吃人行列的共犯行为。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New Queen Mary research reveals impact of accent on social mobility

@ayer @giggggle 是这个道理,然而老中人没意识到这个潜规则中的潜在假设是:大家都是白人。不幸老中人永远对自己肤色没有自觉,总觉得自己是白人(…)语音的鄙视链在白人社会里远及不上肤色鄙视链,就造成老中人的整体形象十分之可笑…………

@giggggle 我想吐槽另一个角度,看到有北京父母在网上发帖询问,自己尚在幼儿园的孩子掌握三千个英语词汇够不够,下面有回帖说,在纽约够用了,但是在海淀还差得远。
哈哈,也许是个段子

@giggggle 深有同感。在英国呆久了因为英式英语的发音和语调比较生硬一些,我碰到的华人朋友基本上都是操一口非常塑料的假RP口音,很少很少听到有说得自然的。我刚来的头两年也误入歧途,后来觉得实在是说得别扭就不拗口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