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病”
我们的时代无视且不尊重内向性、慢生活、沉默不语、低落感、离群索居者、背离高效机械化逻辑的教育方式,以及被高速信息洪流所淹没的overwhelmness,等等,可我想改变它。这不是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或许是这个时代里所有现代化社会中都正在发生着的残酷事实。这也并非个体能够轻易解决的一件事,因为它有着深刻的结构化肇因。若我作为一个人的所有品质乃至我追求的一切都与时代精神相悖,我认为狭隘的是时代环境而不是我自己。比如,为何外向开朗、侃侃而谈、高效有序、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就被默认为是值得拥有的特点,而反之则会被批评和鄙视呢?为什么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许多心理从业者,看不到慢、默、郁这样的人格特点之价值呢?
在从事临床工作好几年之后我开始反思:或许产生身心症状是避免被异化为机器人的一种方式。有病的一定不是人,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里都灌注了全体的人性,而人性怎么可能生病?所谓“病态”难道不是人性的一部分么?
我觉得具有这样的宏观视角非常重要。并非一切问题都是个体层面的,也并非所有“症状”都能够在咨询师和分析师的会谈室里得到解决。承认这两点本身,即可对不少人起到安慰和被理解的效果。
@qinyun 我觉得你是对的。感觉工业革命之后,一切以效率为主,把人机器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