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对“谣”这个字眼本身过分敏感了吧,这个字的贬义色彩很重,但感觉没必要视谣如虎。看我爱我家和平失忆那集,感觉“造谣”应该是一种文革遗毒,文革时被用作打击迫害威慑普通人的工具,乱扣的罪名,人也就渐渐谈之色变、畏之如虎狼了。但谣本义只是歌谣,尤其是民间流传的歌谣,引申而有流言的意思。古代有采诗之官,采集民间歌谣,供王者观风俗、知得失,了解民间舆论。所以谣从一开始就不要求一定非得有真凭实据、人证物证,而只需要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出现,体现的是一种人心的向背。很多谣言为什么流布迅速,不用看实物证据,一眼就为众人采信。因为有整个社会的风气为之佐证,与其说是污名后的“造谣”“编造”“伪造”,不如说是提取自现实生活浓缩加工的艺术精华,所以又回归谣的本来含义了,歌谣不也是这种产物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需要考证诗里吟咏的人姓甚名谁、籍贯乡里、生活在哪一朝、打的是哪一场仗吗。就算谣言所述的事,昨天没发生,今天没发生,但难保明天不会发生。谣言里的事虽然安在一个人身上,现实里未必找得到这样集于一身的人,但一人得其一端两端,又能找到很多个人。所以容易取信。这种谣言并没有错,轻易采信的人也没有错,也不需要恐惧,只有执政者才会恐惧谣言,恐惧人心变动,只有这种人才有动机去污毁谣言,让造谣成为一种罪状,让全社会人承担他们这个小群体的恐惧。
至于针对个人编造虚假不实信息,那叫毁谤、污蔑、醜诋。还是要辨析词义的。叫污毁也行。
十来年前微博上出现过一个号,或者是一个所谓的科普团体?叫谣言粉碎机。从那个时候开始辟谣渐成时髦,也成了一种正义。信谣言意味着愚蠢,不智。一开始辟谣流行在科学领域,后来逐渐侵入政治、社会舆论。谁信谣言谁蠢,谁有罪过。坏天下人心术莫甚于此。我不是任何一个领域的权威,我信谣传谣无罪。本分。
早期微博上还有一些人专事钓鱼,编一些乌兰巴托海战、达莎比号航母之类的伪史料,故意编得很悲壮,引得许多历史和地理常识都比较欠缺的人相信、转发、为之愤慨扼腕,然后这些编造者跳出来,揭破真相,自鸣得意,嘲讽你们上钩的人多愚蠢,并借此推导得出民国粉都是傻逼,民国粉说的好多话都是谣言伪史放狗屁都不能信等等。但人之所以轻易上钩,首先是当时许多人对当权的共产党不满,所以才会一厢情愿地幻想历史是个选择题,如果当初换个选项会不会更好,又或者中国人历来喜欢托古改制、借古刺今,用一种美化过的古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最重要的是,那些人上钩,其实是出于对壮烈悲情叙事的同情,其中有一种朴素的正义良善在,这些能轻易被所谓的愚蠢一笔勾销吗?
以前在b站看过一个二七流货色没什么名气的粤剧,写的是汉武帝与卫皇后、卫青的故事,除了人名,人物亲属关系,其他情节跟历史记载毛边都不沾,大致是说,武帝身边有小人阴谋陷害,而使卫将军蒙冤,卫皇后与太子也流落民间,最后经过一番波折,皇后太子回到宫廷,卫将军也做回大将军,铲除奸佞,报效国家了。是个很俗套的忠良被害但有幸沉冤得雪大快人心的剧情,蛮符合一般民众心里朴素的善恶价值观和期待的。剧目没有失传,说明一度也比较流行,虽然内容质量跟唐涤生那些人的没法比。这种剧流行,被人喜欢,喜欢这些的人固然没文化没有历史常识,但他们所有的朴素的人性、善恶是非观念,难道那些聪明人读书人就有吗?
@TCMZ 我觉得和新冠疫情也有关,疫情期间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科普,另一方面官方带头造谣传谣,创造了很多“新话”,在混淆视听指鹿为马上做了很多坏事。
@survivorchenpi 造谣转发超过五百次算犯罪,是个很古早的立法衍生的网络梗。我14年就不玩微博了,但我都记得以前有有段时间人很喜欢玩这个梗,转发的时候加上“送原po进去”“早日500次”之类半真半假的玩笑。政府彻底失去公信力是在温州动车事件前后。08年以后,地震学校豆腐渣工程、捐款去向不明之类的事情,越积越多,而且那时候互联网还是法外之地,iPhone4流行的时代,微博也删帖,但是苹果手机独有的截屏功能,就能对付删帖。那时候好高端的,官方恨死了,但束手无策,截图转得到处都是。所以政府的公信力一直在坍塌,直到7.23温州动车脱轨,官方的新闻发言人说“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成为一时名言。
公信力坍塌之后,政府开始借谣言罪箝民众之口,不过这个在我爱我家或文革时期早有预演,只不过开始应用到网络舆论镇压上。疫祸三年只是发挥至极。我想说的就是造谣跟诽谤或欺诈等等都不是一回事,官方操纵舆论不能叫造谣,可以视其具体所为而名之以愚民、惑民、诈民、蔽民等等,造谣的主体不是执政者,执政者是谣言的观察者。
@TCMZ 所以我才会这么喜欢都市传说。
每人都交出自己喜欢的一小片真相,反而得到某种近乎集体潜意识的结果,亦或者“自我实现”的预言。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TCMZ 就烦那些张口闭口不信谣不传谣的蛆。此地一没有司法独立二没有新闻自由,是真是假是不是谣言还不是共产党说了算。无非中国出了坏事真的也是假的,资本主义国家出了坏事假的也是真的。
@wotan 对啊,我一个没有知情权没有监督权受教育水平和质量还都不咋地的愚民,处在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的社会环境里,爱信什么信什么,姆们愚民就这样,爱治不治。
@TCMZ 现在谣不谣的主要看立场,如果对方立场不合我意,拿他说什么都是谣言
@LXXJ 我是觉得整个社会应该宽容谣言,不要被政府牵着鼻子,也跟着一起歧视所谓谣言,觉得谣言都是罪过。
虚假信息也分很多种性质和说法。
@TCMZ 自从疫情封控开始,就进入了中国版的后真相时代,即,谣言等于真相,辟谣等于实锤。新闻媒体死透了,第四权消失不见,夜幕降临,黑灯瞎火地摸索着凭借运气过活。
@lucida 我是觉得整个社会都应该宽容真正意义上的谣言,造谣、信谣、传谣都不再是罪,这是很自然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野草,一片土地上总会有野草的,既除不尽,也没必要除,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谣言不再是贬义词,变成一个中性无偏倚的词,才没有人或团体能用这个当敲扑去打击某个人,逼人闭嘴。
话说,“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这句话,按文字特点和性质,也算一种谣言,语言凝练、利用了谐音有点巧思、含意精辟警策、朗朗上口容易传播且广为人采信,这就是一种谣。
@TCMZ 我还记得10-14年左右简中互联网流行过一阵民国风,或者说似乎就是现在民国风的滥觞,原来背后有这一层民意在吗!
@fiercemeritage 应该还跟当时的学术研究和出版环境有关。零几年之后,有段时间,连战宋楚瑜这些人接连访华,算是凯申南渡之后,两岸关系最友好的时期,中国人能去台湾自由行,能亲眼看台湾发展有多好,会不会羡慕呢?而且有几年都在呼吁宪政、民主,那台湾就有啊,我还在电视上看过马英九、宋楚瑜、蔡英文三个人竞选总统的辩论转播。当时有个笑话就是,小时候恨蒋介石,长大了更恨蒋介石了。意思是小时候恨,是被匪灌输的恨意,长大了恨蒋校长剿匪不力 反正这样的环境,就让一些学术研究禁区稍微松懈了,一些新出的民国史研究开始挑战过去匪一贯宣传的党史洗脑叙事,一般人也渐渐知道类似国军在正面战场抗日、匪在后面搞小动作之类的。当时还有个出版社叫九州出版社,归国台办管的,后台硬,所以出书路子就野,引入了好多台湾学者的书,钱穆、徐复观这些人的全集,都是反共先锋啊,也不删减,就出
我记得当时还有个回忆录很有名,王鼎钧的四部曲,其中有一部是关山夺路,写国共内战时期的事,就指着共产党鼻子骂了,道德沦丧,天良丧尽,人伦丧尽,之类的。匪掌权后,是铲灭一切旧道德旧伦理的,但是毛时代,许多高官是旧时代受的启蒙教育,被旧道德熏染过,所以大饥荒或者一些极左运动中,还能看到一些人做出一些良心人性的判断。但是三年疫祸,我是没见过这种事迹。当时民国热的时候,一些人也觉得匪干的事都丧尽天良,会借民国来讽刺匪没有礼义廉耻
@fiercemeritage 唉,怎么说呢,以前民国热的时候,好多野史杂志或论坛都会贴一些民国八卦豆腐块文章,不光是国民党系的元老名宿的轶事,还有些北洋军阀系的,写一些他们私德上的事,大抵呈现一种虽然是大老粗但是廉洁,武夫又粗通文墨,不输文采,总之就是跟匪这些泥腿子官员对照,要素质没素质,要文化没文化,一个个脑满肠肥跟雷政富、毛新宇那几头猪一样。缺啥想啥 而且我记得汪精卫的诗词被吹起来,有一个原因也是,这不比毛泽东诗词强?(虽然也就只能比毛强了
)故意用匪史叙事里的反面人物来打匪的脸,你说人汉奸、卖国贼,说人是军阀土匪,但人家这文化水平比你高多啦。就有点这种心态
@TCMZ 我当年年纪还小,接触不到这一层,只记得差不多是那个时候开始兴起民国美学、林徽因徐志摩、油纸伞洋楼、女学生装等等,也模模糊糊记得那时候有所谓的民国吹,原来这也是大的政治气候影响啊。啊。直到14-15年,知乎微博等平台开始大规模出现反民国吹的阵势,「你臆想自己是大富豪的姨太太,其实你不过是XX战役XX战役下饿死在路边的尸体」这种话术风行一时。现在看来再明显不过,这话术就是为了它的下半句:中共(习近平)带领中国人民富强起来,而发明的。
@fiercemeritage 民国学人热大师热主要是不满匪的高校管理,52年院系调整后许多民国时很好的大学被匪大卸八块,教授失去独立自主,学术思想不再自由,苏联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知识结构有缺陷,只专门,不博通,如工具人,就怀念各种民国大师了 当时流行的叙事就是,刘文典指着蒋介石鼻子骂。羡慕的是什么、想要什么很显然啦
@TCMZ 哎。感觉打捞互联网遗产、撰写互联网主潮流变史刻不容缓,这些都是让大时代鲜活起来的小注脚,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