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一桩幽默事。昨天,为了凑儿童节热点,一家互联网厂在官微发布了一则企业责任相关的推文,里面有一句用小孩口吻说的话(大意):“我六岁就会放羊,每年四月,xx山还光秃秃的。”当然这句话又假又班b,小孩才不会这么说话,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发布之后某家pr找到该司pr,说这句话很敏感,跟“那个日期”有关。该司pr大惊失色马上删稿,并将此事定性为“极有可能引起舆情危机”。
截至我听说这件事的时候,他们还在层层确认修改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
另外,文案里其实还出现了类似“这家公司在全国共建有1684座这样的操场”的句子。这个1684也不能说了,管它到底建没建那么多,直接改成1685,连官网都改了。
这件事的荒诞一方面体现在人自动自发的自我审查,另一方面,一句话改一天,互联网公司的现状就是务虚。

因为在家呆的时间短,就办了一个家附近健身房的周卡。昨天去,刚走到一个没人的器械准备开整,后面突然窜出来一老头儿,跟我说:“这你拉不动,我先来。”说完就准备把我挤走。

我就非常不爽了,什么叫我拉不动,我拉不动我可以调啊,我拉不动就该你来?我就问他,是我先来的吧?他说,我一直在这呢。我说我看见了,你一直在后面那器械呢,你不在这儿。他还在狡辩,意思就是这一片儿都该他练。旁边几个男的也在那说:“这大爷一直在这让他先练吧。”我说是不是有个先来后到啊?这是公共器械,不是你家开的吧?这时候老登上头了,先说反话“你年纪大我让着你”,后来又扬言“你信不信我砍你”。后来他终于不经意间告诉我他70了,意思是我得让着他,我反问:70了还为老不尊,说话酒气熏天,瞧瞧你那样。

我掏出手机打开录像,告诉他你动我一下试试,你就朝我脑袋砍,你今天不砍死我你别走。这时旁边那堆男的又回来拉偏架了,意思是多大点事啊你这么较真干啥?我:他砍你你不较真?这么爱抢爱砍咋不去拼多多给自己砍一刀抢个骨灰盒用用。

我看出来了,这是一男性联盟。这个区域没有女的,全是一帮臭屌男。他们觉得我是生面孔,年轻,女的,这仨元素齐了他们就能用臭屌男子气概压迫一下子。

后来有俩女的,他们全程听见了这个争吵,一个女的跟另一个说:“我刚才也想去练那边的器械,看见那边都是男的,这小姑娘还吵起来了,我就说算了,我不去了。”

大姐,你的权利你自己不争,你让?等着他们给?那你等不到了哈,老登进盒了还有其他老登。

我发完疯,录完像,那些男的象征性地劝完架,老登假装找了个台阶,去练别的了。

而我自己独享了那个器械。

这件事让我失望的点还有一个,就是我光那视频都录了两分多钟,全场都在看,但这健身房没有一个管理人员过来维持秩序。我寻思我也就办了个周卡,要是谁办了年卡遇到这事儿那不是冤大头了。后来我去问前台有没有监控,前台和稀泥,“那个大爷平时人很好,估计今天就是喝了点酒。”那我只能12345投诉了哈。

后来老登去跑步机上装逼玩倒着走,玩脱了,摔了一跤。他站起来左右环顾的样子好像偷吃屎的狗。

回家路上我想了一个问题:这个健身房的老登会在国外出现吗?

答案是会。

这其实是一个权力问题,也是性别问题。健身房里的先来后到像是一个隐喻,这个世界上很多事儿就是“自以为先来的人”和后到者的权力争夺,不管是性别、种族、地缘还是国家,这就是当下世界的现状。月亮再圆的地方都会有这些问题,在国外也见过,有些被很妥善地解决了,有些并没有。

几年前我会感叹,为什么我们总是要靠争靠嘶吼靠发疯才能得到一点点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利。现在我想通了,我不再需要那种无用的体面。如果靠争夺嘶吼发疯可以得到,那为什么不?

听不合时宜和杨一聊天那期播客,杨一说中国和欧洲有一个很显著的不同就是,中国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增长式的、勋章式的。比如,行业第一,销量第一,等等。增长是首要指标,我先要把眼前的问题解决掉,获得所谓的勋章。但有一个问题,增长是会停滞的。欧洲(我观察nz也是这样)则不同,他们的很多产业,不管是做了很多年还是刚刚起步,他们更侧重于如果有人来学习、培训新人,或者我现在要和其他没做过这件事的人一起合作,他们能不能迅速加入,我这个东西是否可以复制,我有没有我的checklist可供training,它能细化到让你震惊的程度。他们做事有一条自己心里的线,但这条线绝对不是一百万粉丝。

最近总是听到死亡。昨天晚上,朋友问我还记不记得两年前在上海封着,她的一个朋友在夏天来临之前独自一人猝死在出租屋里。家属不能进沪,等封控结束过来,只领到了他的骨灰。她说,前两天,这个朋友的妈妈,在朋友两周年忌日的那一天自杀了。

这个男生单亲,他是独子,跟妈妈生活。他去世之后,妈妈几乎每天都去他的小红书留言,问他过得好不好,什么时候来接妈妈,妈妈每天都流泪,每天都吃安眠药就是为了梦里能和他相聚,说他是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他做什么自己都支持,给他过生日,快过年了别家的孩子都在为回家做准备,妈妈也在盼望他回家,问他玩够了没有怎么还不回家……

我看到从去年11月开始,她的留言就变成了倒计时:妈妈很快就去找你了,你一定要等着妈妈;还有65天妈妈就去找你了,再也不让你独自在外闯荡了,妈妈不会把你弄丢了;还有56天,你再也不用牵挂妈妈了;明天就是三月了,离我们的团聚又近了一天……

我看了那个男生的小红书。他长得高瘦,好看,懂时尚,经常去参加奢侈品牌的秀和展,喜欢买花,有一只小猫,幽默。2022年3月19号,他发了一个帖子,说2020年3月19号,当时他还是留学生,决定回国,从英国辗转曼谷回国到酒店隔离,长途跋涉41小时,转机三次。两年后的同一天,他又被要求居家隔离。他自嘲“有一种《开端》的意思”。后来者总是会问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再有一次,他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他很乐观,封控在家,也会分享看电影的感受,分享把寿喜锅意面里的蛋黄轻轻戳破的特写。盒马抢菜,他拿了一盆绿植,回家把它放进泡菜坛子里:“不如请春天和希望来我家暂住一周吧,如果有不幸发生,幸运的是我和绿色的希望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了”。

再往上刷,我看到他分享抗原自测的视频。那是他最后一次更新。春夏秋冬还在更迭,但是有的人生命的指针永远停在了26岁。时代的一粒沙,就这样把一个家庭压垮,灭顶。

中国人对自己和自己人都很苛刻,有一个体现是对英语的使用这件事。我经常刷到一些视频,类似“不加冰的地道说法”;“你还在这样说帽子吗,大错特错”;“你知道我来月经了怎么说吗”。

我点进去一看,来月经了那博主说的词我从来没见过,甚至不太认识,也没这么说过。不加冰,博主说是“straight up”。不能说是纯放屁但是你去买咖啡的时候说straight up大家都会觉得挺奇怪的。straight up或者on rocks是酒吧常说的,但是并不针对客人,一般只有调酒师会这么说,属于“术语”,行话。客人说什么都可以,99%的客人都说no ice。买酒的时候你也可以说straight up但是并不会有人因此觉得你很懂,也不会因为你说了no ice对方就觉得你说得不对。没人在乎其实。

还有一种视频是教发音的,比如伦敦音应该怎么吞音,怎么发音更美式。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白人中心主义吗?

这两类视频我看到都会点不感兴趣。

还有很多人喜欢隔着网线纠正别人的语法、拼写。噢我今天早上还看到一个帖子就因为instagram的缩写到底能不能用ins,底下吵了三百多条,最赞说缩写成ins很土。而有意思的是,反驳她的人举的例子是自己加拿大朋友就说ins——英语母语者用了,这才可以作为例子,而不能仅仅出于“谁想用什么用什么”。

这是一种做题思维,是应式英语的思维。不能说全错吧但其实没什么用。好比seldom这个词,英语教材里肯定有,你学它也没坏处,但我几乎没见人用过,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

但语言它没有标准答案,不是说白人的就是最好的,它就是一门工具,跟锤子扳手一样,学是为了用的。而真正用到这门语言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便你说得不那么准确,语法和发音甚至也有点问题,但并不影响对方理解。比如我前两天卖车,fb上有一个智利哥们想买,他说这周准备来奥克兰,来了会联系我。但是他把prepare打成了pretend。不过我看懂了。后来他来看车那天,问我之后准备干啥,那个prepare他又说成了pretend。我没有纠正他,因为这是小问题。他有一天会自己发现的,如果他没发现,说明大家都懂。那互相懂了能交流不就是这个语言的用处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我从没见过其他族裔的人像中国人这样在意发音用词是否地道正宗,是不是靠近native speaker,有没有得到英语母语者的认可和夸奖。甚至有很多族裔的英语发音是以口音重闻名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英语国家交流、生活、学习、工作。我听过很多种口音,有些人确实说得不那么好,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像中国人这样自谦,总是把“sorry for my poor English”挂在嘴边。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要为这件事感到抱歉呢?如果一个白人说你英语口音重,你甚至可以告他racist,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对自己要求这么严苛呢?

以及我不认为有中国口音这件事有什么问题,我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件事一点都不想掩饰,也并不感到羞耻。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英语口音,英语是世界语言,谁规定伦敦音是唯一标准。就好比中文也有很多种口音,谁规定北京话是唯一正确的?

赌场观察

员工的时间是用“休息”来切割的。每个人的周末是不一样的,有人周三周四休息,有人周一周二。休息的前一天是“my friday”。大家打招呼会问今天是你的周几,最惨的回答是:“今天不是周五,是我的周一。”
8个小时的工作会分成三部分,用两次强制的半小时休息分开。

清洁工不仅清洁客人的区域,也清洁staff room。他们走路的时候鞋子拖着地,听起来很沉。擦墙壁的时候,他们坐在地上,缓慢地擦。我想起了望京soho里的保洁叔叔阿姨。

赌场的电视好像是给dealer和工作人员看的。它们一般正对着dealer们,播放球赛和mv。如果你天天去,就会对有什么新节目了如指掌。我在那里的那段时间,vip厅的电视老播billie的what was I made for。客人们不会在意这些,客人只会看牌,不看牌的时候看手机。短视频和赌博一样成瘾。下了牌桌就上了手机桌面。

每天都会见到同一批人,不是同事,是客人。赌场员工会轮班,但客人不轮,客人每天都来。你上班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了,你下班了他们还没走,风雨无阻废寝忘食,比上班勤快。

有人来了只要一杯绿茶和免费的饼干,在机器那里坐一天,可能也不赌,就是看电视。他偶尔会去看人玩,但从来不上桌。

Dealer说,有的老人每天来玩,也不玩特别大的,只是过来找人陪。

在vip厅的工作可以用无聊来形容,时间过得无比的慢。所以我开始和dealer们唠嗑。有一次我和一个dealer小姐姐聊天,没想到她也在数时间。她说有些客人她天天见,衣服都不换,澡也不洗。在他们激动得贴近桌面或者大声说话的时候,她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因为实在是太臭了。是那种中老年男人的口臭、汗臭和不明臭味。

vip区华人客人很多。他们来自粤语区、东南亚、沪语区,京片子很少,几乎没有。

赌场像一个金丝笼子,把人禁锢在里面,这里的时间空间都是虚幻的。时钟设置得很小很高,大众赌场没有窗户,灯光很暗,喧嚣。VIP厅有很大的落地窗,但窗帘是时常拉着的。

员工休息室的手机也是笼子。休息的员工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刷短视频。在赌场上班,像从一个笼子到另一个笼子,时间贫困。也有很多人会趁休息的时候给亲友打视频。

本地人能选择的工作其实相对更好。那种24小时轮班的工作都是中东人、东南亚、南亚裔、中国人在做。而可以晚上10点前下班的工作,比如我的最后一份工作,几乎全是本地人。

每天夜里两点的员工休息区,沙发上横七竖八躺着穿制服的人,睡一会儿还要去上工。

你可能跟这个大机器里其他员工不认识,但是只要说一句“are you tired”,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对方敞开心扉的叹息或吐槽。有一天我躺在更衣室的长凳上发呆,一个毛利保安阿姨走过来,问我累吗。我说是的,很累。她说她在这里干了几十年了,什么工种都做过。保安一个班不是8小时,是12小时。夜班从晚上7点到早上7点。所以流动性非常大,很多人都干不下去。她也快干不下去了。一个在北欧的象友之前说,他们公司之前做的内部调查统计数据:公司所有岗位中,流水线尤其是夜班的shift,是满意度最低,抑郁焦虑程度最高,病假率最高,转岗离职率最高的岗位。前提是他们公司制度完善,夜班员工薪水很高。

中国农历新年之前的最后一个班,我12点下班,坐员工shuttle回家。因为那段时间总在这个时间点坐车,司机和乘客都是固定的。司机大哥是斯里兰卡人,人很好,我有时候忘记带钱他经常让我白嫖,总是在我上车的时候说早上好(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了),下车的时候说睡个好觉下次见。当我得知从预订平台定员工shuttle,那个钱是不会给司机的,他们只拿固定工资,那之后,我就总是带现金给他。他们的工作更辛苦,晚上12点上班,早7点下班。这一晚上来来回回接送员工。

那天车上又是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印度小哥。印度小哥上车之后,不像往常一样坐在副驾睡觉。他先吐槽了员工餐厅的饭,“据说已经十几年没换过菜单了,我才吃了6个月我已经快吃吐了,不知道那些一直在这里工作的人怎么忍受的。”后来轻车熟路问司机大哥能不能用他手机播点歌听,司机欣然同意了。小哥打开他的spotify,很惊讶地说你怎么还有这首歌!司机说,噢那是我8岁的儿子前段时间来玩用我手机听的。然后印度小哥就播了那首歌,是一首rap。我们谁都没说话,车里很安静。过桥的时候,印度小哥突然说,看月亮。我把头扭向右边的窗外,那天的月亮又大又亮,悬在海岸上。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俩,因为我换了岗,不再需要半夜坐shuttle回家了。

@giggggle 旅游是目的而不是放松的手段,这是常年累月缺乏假日和为了完成促进消费的黄金周造成的结果,过于绩效考核性质的假日,造成了所有人的假日都挤在了乌泱泱一片的人群中实践千篇一律的攻略出片奇观。实质上无论怎么避雷,大部分的景区交通运力本就无法在短时间内承载过多的人流涌入,但是最后都会用数据和人群来表现文旅宣传的成功。

朋友的副业做了一个潜水平台。今天一起吃饭,她说了中国客人的潜水喜好,就是喜欢“大货”。大货的意思是大海龟,大珊瑚,一切看起来精彩牛逼的东西。没有大货等于白去。她举例说观鲸项目,有时候鲸鱼海豚并不会出现,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中国客人就很难接受这种自然概率,会把那种失望转化成对产品本身的差评。“可是潜水是种体验,哪片海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啊。人不是造物主,你不可能控制鲸鱼定时定点儿来。”
她说的这些又让我想起小红书对“出片”的追求。我觉得是一种心态吧,体验本身没有炫耀这件事重要。也有可能是太缺乏关注了,只有更独特的东西才可以换取一些被误以为是关注的点赞。
还有一个点可能也有些关系,中国人真正用在玩这件事上的空闲时间太少了,放个假还得调休。所以玩必须要玩到“刀刃”上,花钱必须要花在“刀刃”上。评价标准单一、容错率太低的人生,只要不是最好的,那便都是错的。

出去玩做攻略做到最后对“出片”这个词感到深深的疲倦。我先查了穷游——上古网站哈,又去小红书看了看。除了网站本身的信息获取和排布方式,这两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人们关注的重点不一样了。穷游上的攻略提供者也会背长枪短炮,但描述更侧重于那种新鲜的体验和心境,写游记的时候会真的把自己在当一个创作者在看待。而小红书的创作者更像是“平台内容傀儡”。所有的攻略几乎都是为了出片:穿什么衣服更搭配这里的风景、怎么站在车上拍照、小众不为人知的出片圣地。有些内容会说对某个地方很失望,“网上风很大,来了发现不过如此”;“一直下雨,不出片”;“避雷,xx一般般”。
小红书的每一则“攻略”都试图对旅游这个事儿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把绩效带到生活的每一寸,但出来玩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体验那种随机性:没人告诉你,网上没见过,突然自己发现的。晴天是很好,但雨天可以见到从不躲雨在雨里卧着的牛羊,大雨里遛狗跑步的人,头发淋的像三毛的徒步者,还有彩虹。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