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说话真是客气,就算是骂人也得过很久才能让你反应过来的那种。比如“迷惑”(めいわく),我想了很久才意识到:给别人造成困扰,不知道你是个啥脑回路——这不就是“傻逼”的意思吗?就好比铁头在靖国神社撒尿,就好比朝鲜用气球向韩国丢屎,这些行为就真的只能用“迷惑”来形容,而且是连同一个阵营的人也会感到迷惑的那种。因为就算你反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就算你支持金正恩江山永固,也不会觉得这些屎尿屁行为是合适的吧?总之,“迷惑”这个词真是越想越精妙,妙就妙在傻逼没有国界也不分阵营,都有一种“你TM在干嘛”的迷惑感。

黄仁勋说台湾是个国家,简中连个屁都不敢放。上一个享受这种待遇的还是曹德旺,在直播里提到六四也没见有啥风波。对比李佳琦的坦克蛋糕事件,说明他们对于咬谁不咬谁是很清楚的。由此可见,简中的所谓政治影响力,别看咋咋乎乎挺热闹今天这一出明天那一出,其实除了经济之外真就是个屁。但凡是有底气不靠这儿挣钱的人,不但可以不鸟简中,甚至简中都不敢正视这种不鸟自己。

第一次觉得人工智能有点东西:被同时推庆余年和喜剧人的片段,表演风格确实一模一样。

第一次觉得人工智能有点东西:被同时推庆余年和喜剧人的片段,表演风格确实一模一样。

刘仲敬这个角度还是挺有道理的:反正打不赢,不如顺势加强“被迫害”叙事。

@inertelcetrode 是的,美国是一个按照启蒙理性创建的人造国家,所以很多事情想得比别的国家更明白:总统是公民,且得到了别的公民的认可,这样就行了。

@bellevue 你说的这个角度我还真的没想过:拥护统战的台湾人恶心程度+1

按照同样的逻辑,另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所谓“政治迫害”。你一旦认真地思考这里有没有“政治迫害”,其实就已经输了。因为这种思维模式相当中式,相当诛心。对立的阵营相互想搞掉对方,这不是很正常吗?怎么可能一点这样的想法都没有?所以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是有没有这个意图,而是在这个过程里有没有采取非法/不光彩的手段。川普和拜登都有丑闻,两党都在尽可能地推进使其进入司法程序。最终,川普被定罪了而拜登没有,你说这是迫害就是吧,可是你这么心疼你家哥哥,你倒是帮你家哥哥找出程序中的瑕疵啊。你家哥哥翻盘就靠你了,而你只知道哭诉对方政治迫害?进一步说,美国在制度设计上有个特点,就是习惯于把上不得台面上(但又必然存在)的事情拿到台面上来说。比如封口费居然是合法的,比如既得利益集团对国会的游说居然可以光明正大,比如法官居然可以跟嫌疑人就是否认罪讨价还价(辩诉交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因为人家很清楚,世界上就是有很多阴暗的东西(比如不同政治派别的倾轧),所以倒不如一开始就将其置于阳光下,把游戏规则讲清楚。简言之就是,在政治上你可以“搞”我我也可以“搞”你,但是不能乱搞,一切要按程序来。人家早两百年就想好了,你作为一个老中人惊呼这里存在“政治迫害”还以为自己大明白?像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想必听到邓小平当年说“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应该会很感动吧——你看中国就不搞政治迫害只有美国人搞,为啥?因为中国只有宫廷,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治都没有啊!

黑格尔说中国离“精神”比较远,关于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一种泛道德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同时也可以是在精神意义上地位低下的,现在有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在川普被定罪之后,简中有一个辩护思路,是通过指出克林顿也有类似经历(在1998年以85万美元与保拉琼斯达成性骚扰案的庭外和解),以证明川普是受到了政治迫害。为什么说这代表着一种远离“精神”的思维模式呢?因为在这种思维习惯下,有或者没有性丑闻/道德污点是唯一重要的事实——有丑闻就应该下台,如果能坐实那就更是万劫不复。但是美国人不是这样想问题的,丑闻当然是负面的,但却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诚不诚实。正如克林顿真正的污点是撒谎和滥权(伪证罪和妨碍司法公正),川普的罪名也不是与色情明星有染或者支付封口费,而是伪造商业记录和挪用竞选经费以(双重意义上的)cover这笔支出。简言之,中国人关注的是他们实际上做了什么,美国人关注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诚实与正直(integrity),显然前者更接近实存而后者更接近“精神”。进一步说,在所有这类事件里,正常国家的主流舆论都应该是更关注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而不是花边与细节,这才是社会资源的正确使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撕逼的起手式“抱歉占用公共资源了”还真就是真的,简中但凡能认真撕的那点子事,还真就都是在“占用公共资源”。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