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中老年中国人,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比如日本)同样比起“可爱”的主题、氛围,更加优先地注意到其中的恐怖元素(比如耳光、掐脖子、拳击、斧头、枪支、上吊等等)。但是这事儿似乎只有在异文化比较的视域下才有办法被拿来讨论。
我以前的一位研究汉语与日语教育的日本人老师,曾经和中国学者合作过两国网民对表情包态度的研究,其中日本人无一例外地对那些中国人觉得温暖、可爱的表情包中出现的恐怖元素表现出不安、紧张、愕然。
中老年中国人因为没有向年轻人习得“表情包”这种社交语言(他们更习惯用默认黄豆表情、“老年图”),很多情况下看到表情包会优先感受到威胁,并得出非正面的反馈。但老年和青年的差异,还没有大到国与国那般程度,特别是互联网这样一个年轻人占主导(从生产到消费)地位的公共讨论空间,老年人被与年轻人绑定在同一文化场域,只有顺应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的份儿。尚未顺应者成为笑料,顺应成功者受到“可爱”“亲和”的褒奖。
年轻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很难不认为年轻人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年龄划分罢了,任何对其共同审美情趣的描绘都只是在倒果为因。)我就不喜欢展现暴力行为与刺激性光闪的“可爱”表情包;而且虽未经调查,但我仍然相信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即便抛开表情包这件事,在“网络语言”问题上,不同年轻人们也已经将自己的意见充分地表达了。)但一个年轻的人,无论在非年轻人眼中还是在同样年轻的人眼中,都很难被看作不属于“年轻人”这一阵营。会被其他年轻人不假思索地以年轻人主流的语言(可爱的暴力表情包、缩写等)拍脸上招呼,也会被非年轻人适当地问候以“年轻化语言”,来达成一种交际适应。我曾经在被“扔炸弹”“捅刀子”“扇耳光”后表达不适,被对方嫌弃事多,是在表现对双方情谊的不满,并用高速变色的张翰微笑表情包来驯化我,当时是只好暂时地顺从了。

@suberr 其实平心而论,自己倒没有孤立地恐惧这些暴力元素,但是看着它们被包装成精致的可爱、搞笑物品,塞我嘴里,还要表现出使用者所预期的反应(比如“かわいい””うける”),就恶心了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