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如果有一份到手10k又唔會陷入好似我依家咁痛苦狀態嘅工作我即刻過檔 :0171:

最近嘅狀態就係焦慮到乜都做唔到

心情好點的時候還能忍一忍毫無教養的老中人,心情稍微差點真想讓他們快點死。

今天看到好几个人说“李老师”小题大做。说什么中国政府根本没能力实施那么大规模的监控和排查。

去年的时候,我一个朋友给他家小孩第一个手机,是捡了家里亲戚一个二手的华为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孩子手机相册的“已删除”文件夹里总会出现截屏图片和录屏视频。他问了自己孩子,小朋友说不是他弄的。他一下子明白这是手机自动在不停偷偷摸摸的截屏录屏,于是心一横就直接给小朋友买了个新的iPhone SE.

还有,为什么好多被请去“喝茶”的人都反映说警察拿着打印出来的微信聊天记录?

只不过中国那一系列对人的大范围监控,是没办法直接拿到台面上跟全世界显摆的技术罢了。

暴言 。

我真是对【网红】这个词深恶痛绝。前阵子有朋友来英国玩,我家附近有家土耳其餐厅非常好吃,我就介绍他们来我家时去体验一下。在安排行程的时候,朋友随口说了一句:那家网红餐厅是不是周末会很多人,要不要提前订餐?

这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我觉得这个世界上99%的人都不会觉得有啥问题。但我听了就脑子嗡地一下,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吼一声发泄。

【网红】这个词在我心里已经成为了【拙劣仿造品】【只有噱头的快速营销】【商业炒作】等等负面词汇的同义词。打个比方,看到它就想到超市门口那些粗制滥造,丑到令人发指的山寨米老鼠娃娃车。空有一个抄来的模样,虽毫无内涵,但铺天盖地。

【网红】这个词如果只是指【在网络上很红】也罢,但现在已经被用来形容一切。一切好的,新的,有意思的,受欢迎的,有争议的,一言难尽的,有话题的,有挑衅的意味的,活的,死的……语言里所有形容词都统统放弃,只会说一句干瘪的【网红】。

与此同时,这词几乎成了简中语言大环境的隐喻。任何复杂的事情都非黑即白地只有一个定论,事物的复杂性统统不值得一提。【你想多了】【就是这样】【早就如此】【自古以来】【最强xx】【最美xx】等等的定论式发言,使得大众的语言不断趋于扁平,极端。

说回来讽刺地是,我家门口这家餐厅在网上可谓名不见经传。热度范围5公里左右,来得都是附近居民。但它有自己的特色,家庭式经营理念,嘈杂但热闹的环境,让人吃了流连忘返的烤肉和特色小菜,还有店动次动次听了让人头大的东欧迪斯科。这家店挺过了疫情,居民们都很高兴,那段时间所有人去店里都欣慰地要跟店员聊上两句,但这家店又非常固执地至今不肯用pose机,人们又抱怨去这家店吃饭老得带现金……这是一个活着的东西,是层层叠叠在变化着的丰富体验。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根本不是一句扁平的【网红】可以描述的。

我想到小时候很流行的一句骂人的话叫【脑子被门挤了】,这就是我现在听到【网红】一词的感受。我并不怪朋友用这个词,她只是随大流而已,但我就是不能接受,我们什么时候如此自暴自弃自己的话语?为什么要放弃丰富的感受?语言还会影响思考,一旦放弃动脑子,作为人活着就是行尸走肉般,还有什么自由体验可言。

岁静的前提一定是对他人困难的有意忽视

当人们说“我在生活中看不到过的差的人”的时候,他大概率在人们试图倒苦水之前就预先给了警告:“我不喜欢和负能量的人交往”、“世界上有很多超越困境的人,我不认为你的困境比他们更强”等。

中国的救济力量非常弱,以至于我遇到的受家庭困扰的人几乎都只能逃出来、勉强打零工活着,没有深造的可能,离开家庭=生活水平骤降,这和百年前的娜拉困境一模一样。

我昨天看了李老师发的那篇推,感觉非常难受。他其实可以不说的,事实上他小号说followers被请喝茶这个情况也已经三个多月了,只是也就喝喝茶而已。现在看到有人丢工作了,他感到这是他的职责必须要说出来,提醒所有人。但他现在其实是靠follower才能够谋生,对他来讲fo数不只是一个能够带来虚荣的东西。我真的是从微博时期就有关注他,以前从来没觉得他能走到这一步,就是眼看着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在某个时刻选择了“it’s my duty”,然后就没有办法回头了。

今天上午看了我在柏林电影节的第一场,也是我较看好的一部主竞赛电影,低成本意大利科幻片Another End。

一个男人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从此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他还是会为邻居修花洒,还是会和妹妹说话,但他的生活死灰般平静。

他的妹妹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这家公司能提取死者生前的记忆并进行模拟,将模拟的记忆注入生者的身体(有人将自己的身体租借给他们)。死者的意识在他人身体里醒来,并不知道这不是自己的身体,也不知道自己死了。

这家公司的宗旨是帮助那些由于意外失去亲人、爱人的人,让他们好好地说出告别。

妹妹建议男主使用这项服务。男主在一次自杀尝试后,同意试试看。一开始他没法接受——因为那是陌生的脸,另一个身体。

意外的是,他偶然发现楼下住着的热热闹闹的一家三口——严厉的父亲、温柔的母亲和总是外放音乐的叛逆孩子,其实只有一个生者。

那位母亲是事故唯一的幸存者。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只是注入别人身体的两段意识。

她独自和最爱的人的幻影生活在一起。

他问她:你怎么接受这一切呢?那是两具不同的身体。
她非常温柔地摸了摸“睡着了”(其实是强制休眠)的孩子,说:身体只是身体而已。

此外,男主也采用了科技公司顾问的建议,与那个“复活的”爱人争吵。因为争吵能快速建立亲密度,带他找回爱人在世的感觉。

那么,他克服了身体的差别吗?他好好说出告别了吗?

在剧情的推进中,观众会发现并非如此。身体绝对不只是身体。在他接受了这个形态的爱人后,他一再恳求妹妹利用权限帮他延长与意识体相处的时间——直到宿体难以承受。后来他开始跟踪这具身体的主人,发现她是一个妓女。

妓女之所以将身体出租,是因为她活够了又没力气去死,她希望日子能再过得快一点。当身体租借出去,她本人的意识是陷入沉睡的。但她认为科技公司的这项服务非常可笑。男主问她为什么。

她说,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如果你有孩子,你会知道,气息——气息是多么重要。她想再抱一抱、闻一闻孩子。那是任何别的身体都无法代替的。

而科技公司看似严格的伦理准则和充满善意的目的之下,似乎存在许多与此矛盾的操作。

写到这里,我并没有对关键剧情进行剧透。当和亲人相处的时间用尽时,那位母亲好好和丈夫孩子说出告别了吗?男主呢?你如何亲口告诉最亲爱的人,ta 已经死了?影片用了几个反转使结构更精巧。

这部电影,关于告别、哀悼和爱。我周围的很多观众都哭了。结束时,掌声雷动。而于我,只是再次确定了这件事:

爱不仅仅依赖于身体,也不仅仅是记忆,而是知觉、记忆、气息的缠绕。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