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认真找工。因为我找工主要的方向是energy policy relevant(万一有类似hiring指标的象友欢迎来和我要简历和cover letter),今天参与了一个climate lobby气候政策游说组织在本选区分支的月度会议。

体验真的非常好!Especially for me,主要因为两点:专业,且生活化。

专业是因为它们游说的对象就是国会议员,议题和技术会非常注重时效性。拿今天的例子来说,这个组织想推动的国会立法,one of their favorites is "the Energy Innovation and Carbon Dividend Act",该法提出居民采用低排放电器,政府会按一定规则每季度给住户返现。还比如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主题是road decarbonize,道路脱碳,主要是促进电动汽车的使用,这个议题他们也很关注,能拿到的信息和数据肯定比我这个外国人研究者多。

生活化是因为,我没想到这种气候游说组织在我们选区有这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关心和参与。(老中思维一下:这不应该是那种年轻一代刷简历的项目吗?)大家自如地引用和使用着EIA(美国能源信息部)的数据,讨论着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部署,讨论蒙特利尔协议,老白男像老中男键政一样使用知识的熟悉感不禁让我缺德地扬起了嘴角。哈哈哈哈真的很好笑很生活化!

从六月到九月,我们选区这个Lobby community还会邀请新一期志愿者参与研究和后续的游说活动。这个议题和我的论文这么重合,又这么生活化,我简直迫不及待报名参加了。

Takeaway——我好像总有一种反焦虑反内卷的本能,好像总是在一个行业中更喜欢这种生活化而不是最高级最卷的东西。假如我一下子申请世界银行climate group的相关工作,我肯定会觉得悬浮从而恐慌。本科时候上名校也给我这种感觉。well,这算是缺点吗?

好冷,准备回家继续看这个list……才看了两个求职岗位的我默默燃起了一丝希望的小火苗。

真正关心Climate issue的机构在国际上就好像一直在劝架。

国际上大家在吵:中国对非洲的绿色能源援助是‘debt trap diplomacy’吗?中国和G7国家领头的西方国家们在能源问题上的技术竞赛是零和游戏吗?今晚分别读了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就这个问题写的文章,真正关心这个问题的人都在拼命解释:不是的!不是的!不是的!!大家赶快团结起来呀!!!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