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tions
还有一本听完没写的,是Generations。这本书也挺好玩,讲了美国现在的六个世代,他们的特点,他们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
这个表和书上的六代不完全对应,但大致差不多了
* The Silent Generation — born 1925-1945.
* Baby Boomer Generation — born 1946-1964.
* Generation X — born 1965-1980.
* Generation Y / millennium — born 1981-1996.
* Generation Z — born 1997-2012
* Generation Alpha — born 2013-2025.

书里说几个重要的趋势,是slow life和individualism。 慢生活指的不是生活节奏慢,而是整个人生的节拍拉长了。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长大,在学校里待更长的时间,结婚生孩子更晚,等等。所以有时候做横向比较,“我25岁的时候买不起房,而我爷爷25岁已经有房有车有娃了”,除了制造焦虑,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因为25岁可能是娃刚刚读完硕士,事业刚刚开始起步而已,而他爷爷可能从16岁已经开始工作了。

个人主义则是另外一点。整体来说大众开始关注个人的表达,所以大家上班衣着越来越casual,小孩子起名越来越要“与众不同”,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推迟了结婚生子,甚至决定不生孩子,离婚率和重组家庭率高,等等。这些其实不应该被当作“问题”来看,而应该视之为“趋势”。了解它,接受它。

女性权益也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走向。整体社会越来越卷,因为社媒和consumerism(也是individualism的作用的一个方向),更多人不再局限于和自己周围的人比较,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花费也越来越大。女性在争取同工同酬的过程中,也开始被expect能够撑起家庭收入的一半。因为女性出去工作了,对孩子养育的要求就重在精而不是多了,同时child care provider也必须跟上了。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在互相作用力下拉扯着发展到了我们当今的社会。

作为一个Gen X,书里讲的很多观察都非常relatable。 作者说,Gen X是第一代电视儿童(所以被广告洗脑严重哈),同时也是最后一代手写作文的,最后一代拥有analogue childhood,比如磁带,纸板书,and the boredom came with it的人。 但我们又是最早一代在青少年接触到电脑和网络的人。几乎可算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转承上下的中间一代。所以在各种generations之间互相diss的口水战中被遗忘的夹层,就好像是有好几个孩子的家庭里被忽视的老二老三。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因为我们那时候看电视没太多选择,电视台放什么是什么,所以是最后有unified pop culture experience的一代。到了我们下一代,他们已经有了各自非常personalized的接受信息的渠道,所以他们的pop culture已经和我们不一样了。听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又在同时复习Ready Player One,想到里面海量的80年代的pop culture reference,正好就是Gen X,完全吻合。

这个书吧,里面的观察和总结都可算系统化的梳理出来我平常好多模糊的感受,以及更重要的,能够给我整理出一个“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开卷有益,但有时候也是有点闷哈。不能算是娱乐,但也是值得翻一下的书。

@AirJojoy 原来你一早就告诉我了,我没明白过来 - 网路版是可以5001字的,只有app有问题。多谢

The innovators
最近的状态都是:看了书。不想写。

一本我读的时候觉得有意思的书是The innovators,Walter Issacson写的,讲计算机发展史。我觉得Issacson虽然是个出名的传记作家,但似乎不太擅长写单个的人,反而是群像比较有意思,比如The code breaker和这本。

我隐约记得大学是学过计算机发展史的,但那时英文奇烂,死记硬背过了就拉倒,所以反而是在这本书里学了不少。这本书涵盖的范围很广,从Babbage的Difference engine和Lady Lovelace的早期电脑的概念开始,讲到图灵机,讲到集成电路和硬件发展,讲到游戏设计,早期的开源社区,讲到网路的开发和推广,wikipedia这种crowd source的knowledge base的建立,最后结尾于到Waston这个“人机共生”的新疆界(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尚没有飞速发展到现在的地步)。

书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前看的,记得的不多了,就挑几个还记得的八卦讲讲好了。

首先要说的是女性在电脑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从最早开始,Babbage的电脑雏形还只是能自动化一件事的时候,Ada Lovelace已经在畅想将来会有一个多功能可编程的机器了。是她最早想到重复的指令可以extract出来变成subroutine,然后可以用loops去做重复的task。跟着是Grace Hopper,她不光是最早期的电脑Mark one的程序员,还因为优秀的沟通能力同时做到了当代Business analyst的工作 - 作为business和technology之间的桥梁。她最早提出machine independent programming language的概念,为当代的高层语言打下基础。还有Jean Jennings(Bartik),她作为早期程序员,最早提出实验了程序模块化的概念。现在我们写程序的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东西,都是这样一点点被摸索出来的。

Babbage最早的的difference engine用的punchcard的这个想法,原来是从纺织业的自动纺织机上借用来的。当年的织布机就是用punchcard去织出各种花纹。

图灵在书里占了好些位置。他虽然以图灵机破解Enigma密码出名,但他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对universal machine和人工智能的思考。他探讨的几乎可算是一个思考练习:如果你在一个房间里,根据已有的所有的指令,可以用中文回答一个中文问题,但你本身根本不懂中文,那在这个Chinese room外面看起来,你到底算是会中文还是不会呢?他还有很多想法,比如用reward and punishment去训练机器,我当时看到这里就惊呆,如此超前的概念,这不就是不久前流行的reinforcement learning么!他还有过一个vision:图灵机这么大一只,但总有一天,女士们可以拿着小小的电脑去公园,聊天说“你猜我的小电脑今早告诉我件什么有趣的事儿”。这,就是我们现在手机能够做到的事儿啊!为了图灵这段,我还特地去找了电影看了一遍,看完了还抓住娃又看了一遍。(还因为我夸bc好看被香香质疑了我看男人的品味,幸好我指了指她爹把祸水东引了)

当中讲了一大段microchip的发展史,这个我在chip wars里已经看过了。但有一点新知我觉得很有意思。当年Texas Instruments做芯片,为了扩展芯片的用途,他们特地开发出了便携计算器这样东西:便宜,轻便,在mass consumer market用到芯片。想想现在北美中学生以上用的大多都是TI的计算器,这个产品可算是横向商业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

书里还有一大部分讲早期的游戏开发。其实在著名的pong之前,已经有mit学生开发出游戏机放在学校给人玩,但pong能够成功,是因为它非常简单,放在酒吧里喝了几杯的普通人也能上手。当年创始人把一台机器放在附近一个酒吧里试运行,不到一个礼拜酒吧老板打电话来说你那个机器坏了,来修。他们一看,原来问题出在装硬币的盒子满了!这可真是甜蜜的烦恼啊。

跟着讲到了网络的发展。最早的网络,在成为万维网之前,已经在考虑两件事:军方考虑的是如何保持网络不会在核弹袭击下断裂,学术界思考的则是如何不让centralized authority控制重要节点,殊途同归,最后都决定了现代网络的模式:distributed system。读到这段时候我忽然有个非常文艺的想法:The internet was born free。

书里讨论了大企业和开源社区的理念冲突。有一句话我也觉得很有意思。GNU的创始人提到free software,他说,这个“free”是free speech的“自由”,而不是free lunch的“免费”。这和网络设计的概念是一样的,我觉得,只有当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是学术界和一群藐视权威的geek的时候,才会有网络,自由软件,以及wikipedia这样的创新出现。and I am grateful of that.

最后是一个趣事,我看完书问香香,你猜世界上第一个email chain是关于什么的?香香边想边说:最早用email的…应该都是一群nerd。nerds喜欢什么呢….(看我一眼,灵光一闪) … 科幻!! 没错,世界上第一个email chain,就是sf lovers。(以及为什么我觉得我中了一枪?)

他的原文在这里,有paywall。newyorker.com/news/the-weekend

还有一个,我会拿他开玩笑,但很敬重的老先生Bernie Sanders,最近写了一篇檄文,为什么criticize以色利政府的所作所为不是反犹。 这位老先生,这么多年了,一直能够坚持少年人一般的真心。我很佩服他。

sanders.senate.gov/press-relea

最后,我痛恨500字的限制!!我当初在这个实例上注册以及用Tooot就是因为没有这个限制,现在一篇短文也要分几节发,好讨厌啊!

Show thread

去年我推过巴勒斯坦诗人Mosab Abu Toha的文章。他身在战争中心,用平静的文字描述他周围动荡的世界,非常感人。 我一直惦记他和家人的现状,今天找到了nyt的采访。这个video有加沙地带他自己拍到的footage,看到视频的震撼,和听他描述甚至看到照片的感受无法比拟。剧透一下,他和家人逃出来了,但在过程中他被以色列军羞辱,关押,殴打。他的讲述依然平静,却有着不平凡的感染力。 他说,They can take my wife, my children, my clothes, my wallet, my passport. But the fact that I was born in Gaza in a refugee camp, and that I am a Palestinian could not be taken from me. We are houseless but not homeless. Because house can be rebuilt, but home cannot vanish.

nytimes.com/video/world/middle

Stomach flu risk!!! (This is a Norovirus plushy from Giant Microbes. They have an entire line of plushies under the category of “food safety”!)

在netflix上翻来翻去找东西看,翻到Beckham。这个纪录片我知道,一直没兴趣看,但翻到开头是他踢球,就打开来看看。开头就是他21岁中场直接进球门的那球,就看了下去。这一下去,way down the memory lane,98年的法国世界杯,他踢人一脚红牌,当初都是看的直播啊,就觉得他心不在焉莫名其妙。现在知道了,原来那是要当爹了心神不宁呢。后来Beckham被骂了很久这件事也记得。看到后面的99年的比赛片段,哎呀这个光头裁判我认得,哎呀那个守门员不是Kahn嘛,哎呀我记得Brooklyn的肉肉脸,被他扛在肩膀上,可爱到让人融化(绝不是现在这个不成器的样子哈哈) 都是年轻时候的记忆。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英超。我那时候看的是意甲,喜欢的是黄金左脚的左拉,喜欢的是配合打得无双的巴西队,还有铁门卡恩,哪里看得上踢着球还要兼职男模的贝克汉姆啊(哪里知道现在都走这个路线,摊手) 这次看看纪录片,原来也错过了一个时代啊。我终于理解为什么身边好几个朋友铁杆曼联粉,这都是少年时的印记啊。

Show older
alive.bar

你好,欢迎使用 alive.bar 社交媒体实例。 alive.bar 仅仅是一个服务器位于美国的网站,它使用了「长毛象(Mastodon)」服务。